正文 第1章 借一雙慧眼看崗位(1)(1 / 3)

中國有句俗話,叫“當局者迷”。經過觀察我們發現,職場上的“當局者”們,迷惑者多,清醒者少,常常是退出職場--不當局了,才恍然大悟,後悔不迭。

很多人覺得銀行不錯,爭著搶著進銀行,但是一進入便不知不覺地迷失了。特別是那些剛剛進入銀行的新人,看不明白銀行裏的崗位對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日複一日單調的工作讓自己激情不再,紛紛擾擾的人情世故讓自己迷茫,更看不清自己未來發展的走向,看不懂接下來在自己身邊發生的各種變故。疑惑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他們糊裏糊塗地應付著自己的崗位和工作,在混沌中浪費了銀行崗位這一寶貴資源,磕磕絆絆地走過了本該絢麗多彩的銀行職場,給自己留下終生遺憾。

每個銀行職員都需要借一雙慧眼,把銀行、崗位、工作和自己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讓自己在銀行的工作更快樂、更充實、更多彩。

我們可以從古代先賢的經典中獲取智慧,也可以從當代的職業指導理論中汲取營養,還可以從別人走過的路中看到應該怎樣進退行止。

警惕銀行職員的職場病

疾病影響人的健康成長和生活質量,職場病影響個人的事業發展和職場的生存質量。

銀行職員的個人發展要受到銀行業規律的製約,職場病常常與銀行職員的發展相抵觸,因而,有了職場病就一定會影響個人的發展。

銀行存在一個進入壁壘,除了社會聲譽、收入待遇等原因外,銀行對職員學曆的要求較高,這使得很多人很難進入這個行業,銀行的崗位逐漸變成了充滿競爭的崗位。可是很多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進入了銀行,卻很快發現銀行與自己原來想的不一樣,這便容易誘發職場病。

而在銀行工作的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職業轉換的成本很高。出了銀行你會發覺自己除了銀行業務之外,別的事情都不會做,這會讓你備受打擊。

銀行的工作確實讓人羨慕,然而,每一個銀行從業者的個人經曆都是一段短暫而又漫長、快樂而又疲憊、榮耀而又辛酸的故事,有的人甚至被職場病折磨得死去活來。

你有職場病嗎

張女士是北京一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進銀行工作將近三年,一直在一線做櫃員。

剛進銀行的時候,麵對人們羨慕的眼光,她確實激動、驕傲了好一陣子。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天麵對單調的工作,她曾經燃燒的激情漸漸冷卻下來,甚至接近熄滅。她常常感歎:“整天點錢,啥時候能點出個頭啊!”

她曾經想要幹一番事業,要把自己的知識用到工作實踐中,要做銀行的管理者,要用自己的努力打造一個最優秀的銀行網點……可是三年過去了,她覺得領導一直沒有給自己這樣一個機會。

在她心情不好的時候,工作經常出錯,為此她不止一次被領導批評。她的心情壞到了極點,偏偏生活中的各種麻煩事也接踵而來,漸漸地,她覺得在銀行工作下去已經看不到希望和未來。這時,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跳槽。

在沒有為下一步做好充分準備的時候,她再次被領導批評,一怒之下,就遞交了辭職報告,對領導的挽留也不屑一顧,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令人羨慕的工作崗位。

此後,她先是到一家房地產公司當銷售員,與銀行櫃員相比,這是一個輕鬆自在的工作。可是沒過兩個月,她還是辭職了。問她辭職原因,她說:“掙得少不說,工作技術含量比銀行櫃員還低。”

後來她又去了幾家公司,都沒有堅持下去,最後被逼得沒辦法,讀研去了。

三年後,她又來到曾經工作過的這家銀行應聘,幾輪下來,她還是被淘汰了。

這時她有些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這就是典型的“職場多動症”在銀行職員中的反映。

類似張女士這種受職場病困擾的現象,在銀行裏經常發生。

銀行從業群體圈子很小,但是職場病症卻與社會上其他職業群體一樣,幾乎每個人都有,隻是表現不同而已。

銀行職員要自覺地分析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狀態,及時發現職業行為中的問題,做出準確的診斷,以免自己被職場病所誤。記住,隻有及時確認、治療和緩解自己的職場病,才能實現職業發展預期。

銀行是經濟的樞紐,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加速,銀行發展也日新月異。人在銀行,各種環境和條件在不斷地變化,各種各樣的問題隨時發生,由此帶來的職場病也就在所難免。如果能夠在發展過程中隨時隨地設計路線,自覺經營崗位,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去修正自己的發展路徑,調整自己的生存方式,就可以有效避免職場病帶來的許多麻煩。

我們研究發現,職場病有很多種,直接反映到銀行職員身上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多動症。

這種病症多發生在年輕職員身上。特別是日趨激烈的銀行業競爭所引發的人才競爭,加劇了崗位多動症。

造成多動症的原因:一是盲目羨慕別人,這山望著那山高;二是不懂得珍惜和利用自己已經得到的工作和崗位;三是職業價值觀錯位,導致自我迷失。

跳槽是一件風險與機會並存的事,應該發生在有能力控製風險和把握機會的時候。而那些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的人,將無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表演的職業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