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聽後笑著說:“是啊,舊車也不錯!我現在的妻子,盡管結過兩次婚,還在演藝圈打拚過20年,她經曆過那麼多的事情。如今的她,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嬌氣和浮華氣,而且,她還會做一手好菜,又懂得料理家務。說真的,我認為這是她一生中最完美的季節,我在這個時候遇上了她,實屬我的福氣呀!”
“對,非常有道理的!”朋友也跟著陷入沉思。
過了一會兒,他又接著說道:“再拿我自己和她比較一下,我也有許多不完美之處,以前我還做過很多不靠譜的事情。正因為我和她都經曆了這些,所以,我們都變得成熟多了,更主要的是,我們知道彼此珍惜、彼此忍讓,這種不完美卻稱得上是一種完美啊!”
故事中的這位“不完美”男人和“不完美”女人最終走到了一起,組建了幸福而快樂的家庭。從某種角度來看,作為一個人,不管是善還是惡,不管是對還是錯,不管是完美還是有缺陷,我們都是可以從中受益的,正是兩個人的“不完美”才打造了一種美滿的家庭生活。
“完美本是毒。”這是一位哲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真的需要我們細細體味,如果每件事情都要刻意追求一種完美,無疑在給自己的內心施壓、增負,因為追求完美的性情若長此以往演繹下去,就會讓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執著,同時,無邊無際的煩惱和憂愁也會相隨而至。
有一天,寓言家布裏丹牽著自己的小毛驢到野外去找草吃。布裏丹見左邊的草長勢很好,於是趕緊帶小毛驢到了左邊,很快他又轉念一想,覺得右邊的草色更綠,於是,又趕緊將小毛驢帶到了右邊,緊接著,他又想,也許遠處有更鮮嫩的綠草,於是,他又匆匆忙忙地將小毛驢帶到了遠處,再走,又覺得草的量小……
就這樣,布裏丹帶著自己的小毛驢,一會兒到左邊,一會兒到右邊,一會兒到近處,一會兒到遠處,自始至終主意也定不下來。
最後的結果是,這頭小毛驢被活活地餓死在半路上。
布裏丹的選擇就是一種“完美主義”的體現,殊不知,世上沒有絕對的完美,總向往“他方必有鮮嫩的草”的想法是多麼荒唐和可笑。而有缺憾的人或者事物也稱得上是完美的,比如,維納斯斷臂之殘缺,卻是其最大的魅力之所在。假設維納斯不是斷臂,那麼,她還會像這樣能流傳千古嗎?正是她具有了這份缺陷,才成就了藝術上真正的完美。
所以說,征途中的我們應該以陽光般的心態看待缺憾。一路平坦,沒有坎坷的人生之路才叫不完美;相反,鋪滿磨難的人生之路才能備顯一種韻味十足的真實和完美。
007 別在陰影處休憩
陰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具有的,它往往令我們生厭,總是偷偷地隱藏在我們的心靈深處。而我們總會很“忌諱”屬於陰影的那一部分,因為它是另一個“我”們,很容易將我們推向恐懼和不安的那口陷阱。所以,我們要在自己的心靈陰影處,攝入一束光,那樣我們將不再擔憂和害怕。
在很多時候,陰影總愛跳出來“搗亂”,將我們的生活或者工作攪動得很不安。甚至,有的人一生都被陰影所纏繞著,進而自欺欺人,逃避現實,否定自己。殊不知,陰影在發揮副作用的同時,也有著令人瞠目結舌的正麵力量,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破壞力量轉化為一種創造力量。
實際上,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同時也藏著一把解脫心靈的鑰匙,不管我們現在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隻要堅信自己“一定能行”,那麼這種信念就會慢慢演變為一種創造性的狀態。在這種狀態的驅使下,我們就會逐漸開啟那把心靈之鎖。
有兄弟二人,一個三歲,另一個四歲,由於臥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所以,他們都覺得屋裏的光線過於陰暗,於是就十分羨慕外麵溫暖的陽光。兩個人為此商量說:“我們可不可以一起把外麵的陽光掃一點進來。”
於是,這兄弟二人就拿上掃帚和簸箕,走到陽台上,準備掃陽光。等到他們把簸箕搬到房間裏的時候,陽光頓時就消失了。
就這樣,兩個人重複著掃了許多次,屋裏還是那麼陰暗,沒有一絲陽光。後來,在廚房忙著做飯的母親看到了兩個兒子的舉動,便問道:“你們在做什麼?”兄弟二人齊聲回答說:“這個房間的光線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媽媽聽後,微笑著說:“你們隻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刻意去掃陽光呢?”
其實,故事中房屋的陰暗就如同心靈的陰影處,一旦我們發現了心靈上的陰影,就應該勇於敞開心靈這扇門,讓陽光進來,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打開心靈之門的工具,而且還要用積極的心態去擁抱陽光。這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而言,意義都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