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他的社會地位裏所應該做的生活。照舊時說法:就是為臣要盡忠,為子要盡孝。照現代的說法:就是每個人要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他應該做的事。聖人也不過做到了這一點。
——《理想人生》“儒家哲學之精神”
要站在一切不同之上而有超越之觀感,切不可站在自己的觀點之上而權衡其他的一切。假如一個人沒有超越感,則必以為自己是絕對的,而別人的見解和自己不合之處,便以為是錯誤的。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一個社會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底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須先能互信。
——《理想人生》“存誠敬”
在事業方麵,(成功)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成:一、需要有許多人幫忙合作;二、需要與別人競爭。
——《理想人生》“人生成功之因素”
《周易》乾卦的《文言》說:“修辭立其誠。”我們說話、寫文章都要表達自己真實的見解,這叫“立其誠”。
——《三鬆堂自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誠的一意義是不欺。不欺有兩方麵,一是不欺人,一是不自欺。我們常說:“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都是不誠。所謂“不妄語”,即是不欺人;所謂“腳踏實地”,即是不自欺。
——《理想人生》“存誠敬”
誠與信有密切底關係。我們常說誠信。信與誠都有實的性質,我們說信實,又說誠實。所謂實者,即是沒有虛假,即是無妄。若對於信與誠作分別,說信則注重不欺人,說誠則注重不自欺。不欺都是實,所以信曰信實,誠曰誠實。
——《理想人生》“存誠敬”
道德上之所謂“和”,正如知識上所謂“通”。科學上一個道理,若所能釋之現象愈多,則愈真;社會上政治上一種製度,若所能滿足之欲愈多,則愈好。
——《理想人生》“中和與通”
各種要求的滿足,在恰好處是中,不到恰好處,或超過恰好處,是過或不及。
——《理想人生》“致中和”
一個人的生理底、生理底要求,是多方麵底。這各方麵底要求,都要於相當程度內得到滿足,然後一個人才能保持一個健全底身體、健全底人格。有許多生理底或心理底疾病,都是由於人的某方麵底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太被壓抑所致。這是我們所都知道底。
——《理想人生》“致中和”
人們每天都需要吃飯喝水,因此,吃飯喝水成為人類的日常活動。它們如此重要,又如此尋常,成為人人不能離開的事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裏,人際關係和道德也同樣是不能須臾離開的。
——《中國哲學簡史》“庸”與“常”
別人批評自己,自己不應因為被批評而難過,而憤恨,至多報以批評就可以了,或者“一笑了之”。此等“一笑了之”,就是幽默感。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我引用荀子的說法,認為哲學家們各有所“見”,也各有所“蔽”,他們的“見”和“蔽”是聯係在一起的。他們有“見”,也往往為其“見”所“蔽”。
——《三鬆堂自序》“20年代”
凡是能使某種事最成功底辦法,都是人人可行底辦法,因為是人人可行底辦法,所以是平常底辦法。照所謂聰明人看起來,這些辦法,都是迂曲拙笨底。他們都好求直捷巧妙底辦法。但是所謂直捷巧妙底辦法,大概多是“行險徼幸”底辦法。其辦法雖似巧而卻不能成事。用不能成事底辦法辦事,必致弄巧反拙。而似乎是拙笨底平常辦法,雖似拙而卻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