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要想站在商界前沿,唯有創新是手段(2)(3 / 3)

而大多數的中國商人就敗在了“資本有限”這一條上。他們沒有資金周轉,生意就會做不下去,因此每每囤積不到一定的時候就急於將貨物脫手,而那個時候他們的窘況又被洋人掌握,當然對那些貨殺價采購。所以,單個的商人們因為周轉資金吃緊這個問題而無法將這個生意做大、做好,也就白白便宜了洋人。

胡雪岩雖然自己是開錢莊的,照今天人們常調侃的一句話就是“他是開銀行的”。但是銀行也有銀行的運營模式,並不是像搖錢樹一樣的“要就來取”般無底。首先,銀行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儲備,也就是說你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在那裏放著,因為這樣是為了保證客戶來取的時候業務能順利進行下去。其次,銀行的錢並不是老板自己的。他隻是籌集起來了客戶的錢,然後借貸給第三方而已,所以,說到底他並不是真的具有隨意支配那些錢的權利。

因此,如果要能做到資金充足,可以和洋人抗衡,那就必須要聯合其他的商人一起行事才行。至少,這樣在一個人資金周轉不開的時候,後麵的人可以充當後備力量頂住。這就相當於是行軍打仗,前方在攻擊的時候,後備力量也養精蓄銳,後勤也在默默地供給支持,這樣才能保證打勝仗。

胡雪岩是何等聰明絕頂的人,他當然知道自己一個人在做這件事情上時多麼力量微弱,力不從心,所以他認為,做這行生意就怕心不齊,如果那些專與洋人做絲生意的“絲行”、“洋莊”能像繭行收繭一樣,同行之間可以進行公議,然後再定下一個統一的價格,這樣願買就買,不買拉倒,不就可以製服洋人,讓他們服帖了嗎?

胡雪岩因為鐵定了要將所有人團結起來,憑借團結起來的強大力量,所以有了這種想法之後,他當然就是想辦法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了。對於那些也想加入這個團隊,有資金做後盾的商家當然很好,對於那些本錢不足,周轉不靈隻能急於脫貨求現的商行,就得想辦法了。一個就是以他們求現的價格予以收購,一個就是給他錢莊貸款做後盾。這樣,慢慢地,那些同行們就集中到了一起,從而終於扭轉了和洋人做生意的劣勢局麵。而他這種構想讓他初入生絲行業,在生絲生意上就行之有效淨賺了18萬兩銀子,因此在以後的生意中他更是大力地使用這種方式。

事實證明,胡雪岩嚐到了團結起來的甜頭。這件事情也進一步論證了“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根據物理的力學原理來講,當受力隻是一根筷子的時候,手指接觸它的麵積很小,壓強也就會非常的大,故而它輕易就被折斷。但是當將一大把筷子放在一起的時候,一方麵不僅受力的麵積增加,而且在壓力上也有所減小,所以,壓強變小,筷子也就不容易斷了。

當然,這隻是從反麵來論證“團結就是力量”,如果從正麵來講。當一個人麵對一個重物的時候,憑借他自己一個人有限的力量,就算是能搬動它,也會耗費自己很多的力氣,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和人合作來搬,每個人都隻需要用一點點的力氣就可以搞定這件事情。換個應用環境,拿到商業上來說,用小成本就能做成的事情幹嘛要用大成本呢?

當初,胡雪岩做生絲生意是為了賺取錢財,但後來隨著生意做到一定地步的時候他的目標就是壟斷上海的生絲市場。而要做好這一步,當時唯一的辦法是說服上海絲行同業聯合起來,然後才能共同對付洋人。但是,當時的胡雪岩隻是剛開始涉足生絲行業,生意的重頭還在錢莊上,所以論經驗、論實力,都無法在生絲行中對其他同行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因此,他將目標指向了上海生絲行業的老大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