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交談中常常無意識地使用敬語,就表示與對方心理距離很大。過分地使用敬語和客套話,就表示有強烈的嫉妒、敵意、輕蔑和戒心。
如果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人,對外地人說話顯得非常客氣,也可能是他們一種強烈的排他性的表現,這是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雖然有些人彼此之間交往很久,雙方的了解也很深刻,但是,對方依然在運用客氣與親切的措辭,說話的語氣也十分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如果不是在心理上懷有衝突與苦悶,就是在心中懷有敵意。
有人故意使用謙遜與客氣的言語,因為他們企圖利用這種方式和態度闖進對方心裏,突破對方心中的警戒線,實際上,他們的真正動機在於企圖控製對方。
也有些人為了表示自己的博學廣見,經常使用一些借用語,不停地使用別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還透露一種超越自己以上的東西,一種自我擴張的表現欲。開口閉口地講出一大堆晦澀難懂的詞語或外來語,常會讓人有種走錯地兒的感覺。事實上,他隻是一個用語言當做防衛自己弱點的人,他這樣做,無非表示自己的見多識廣,來抬高身份和擴大自己的影響,同時也是在加強說話的分量與影響力。
另有一些人會對自己心儀的人,經常冒出一些比較隨意的言語,以表示雙方的關係非同一般,給人以親密的感覺,在這種情形下是不需要使用客套語的。
5.從空間距離看心理距離
人與人相處,身體之間的距離往往能反映出心理的距離,從彼此的距離可以看出對方的心理。空間是指防守自我的地盤,這種地盤是以身體為中心而存在的,並隨著周遭情況而變異。
在公共場合下,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心理距離。在乘坐交通工具時,比如坐地鐵或者公交車時,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習慣於找完全空著的一排座位坐下。車上人慢慢地多了起來,必須與他人坐在一排時,每個人又常常坐在這一排座位的兩端,中間空著。車上人多到相互擁擠起來,人們之間又采取背對背站著的姿勢。車廂裏的現象是這樣的:麵對麵而坐的兩排乘客,往往眼睛看著地麵或車內廣告或望著對麵的窗外,或者鑽研自己手中的報紙、玩手機短信、聽MP3裏的音樂。背靠背站立的大多數人望著車窗外,身體上有一定的緊張感,他們擔心別人觸碰自己,也擔心自己觸碰到他人。也許有些個別人好奇地打量各色人的模樣,但他們的目光通常是盲目的,不會停留在某人身上太久。
在日常交往中,不需要用接觸對方身體的方式,便可從細微的距離差別中,很容易地了解人們的交情深度了。人的心理上通常會有一個“個人空間”,這個空間不會允許陌生人的侵入,侵入的情況將隨著交往的性質及程度的不同而差異很大。例如一般同事之間,隻要進入到一米之內,兩個人之間的氣壓就會提高很快,他們會感覺到壓得喘不過氣。兩個僅有一麵之交的異性之間,就算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較遠,這種帶有壓力的空氣也會上升起來,而使情形緊張。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個人的隱蔽的“個人空間”,這種個人空間是外人很難侵入的安全點,人們也總是在無意識地保持著它。隻有非常親密的人才能進入這種私人領域。因此,可以從兩個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來判斷他們的心理上存在的距離。比如說某男對某女有情意,很想找機會表白,而又不知如何開口合適,利用二人之間的距離來傳達,一測便知。開始時稍稍縮小他們之間的距離,意思是在向她暗示“我喜歡你”,如果她往後退縮了,可能她在表示:拒絕的意思,如果她慌忙後縮,也可能是由於害羞或受驚所致,要分清楚。
各個國家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人際交往中的空間距離把握也不同。由於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才造成了人際交往中的空間距離,不同的文化背景人們的空間距離是不同的。我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時空間距離比美國小。比如看到一個美國人和中國人在交流,美國人會不斷向後退,拉長與正在交談的中國人之間的距離,他們會感覺兩個人距離太近給雙方造成了某種壓迫感。而中國人則認為距離太遠不利於交談,所以,他們無意中會不斷靠近對方,因此,這種國際間的談話,使兩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從房間的這一邊移到了那一邊。
從空間距離來了解其中的“內幕”,可以從以下幾種情形來看:
(1)一本正經地坐在正對麵
這種人是慎重的,想要平等地談話,或想說服你,屬外向。極可能表示他有重要的事要透露,更能吸引對方的關心注意。同樣的,當對方去說服勸誘他,給他建議時,坐在對方的正對麵將更能有力傳達自己的真情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