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出乎斯邁爾意料的是,自己廢棄的那口井被後來的一支勘探隊接著鑽了下去,在鑽到5000米的地方時,終於發現了石油。
在麵臨困難時,如果斯邁爾不是放棄,而是勇敢地麵對,並積極地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那麼今天的他就不會仍然在經營著那半死不活的公司,而早已躋身於石油大亨的行列了。
問問自己,遭遇困難時,你努力過嗎?你是把困難當做機遇還是當做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如果是前者,你肯定能獲得成功;如果是後者,成功則會與你無緣。因此,麵對困難我們應該竭盡所能地去克服,而不是逃避或放棄。
多想辦法,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每個人每一天都要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有大問題、小問題;有急問題,也有緩問題。但有一個共同點,所有問題都需要你去解決。如何將問題解決得更好呢?心理學家通過幾個有趣的實驗,告訴你不同的解決方法。
實驗一,啟示和聯想。心理學家薑德生做過一個雙索問題的實驗:天花板上懸著兩根繩子,但二者的距離太遠,任何人抓住一根就無法抓到另一根,要求實驗者把兩根繩結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在一根繩頭上係一個物體,使之像鍾擺一樣擺動,等它搖向另一根繩時,你可以同時抓住兩根繩。薑德生讓兩組人在解決這個問題前,分別記住一些不同的單詞。一組人記的詞有“繩索”、“擺動”、“鍾擺”等;另一組人記的詞則完全同雙索問題無關。然後讓兩組去解決問題。結果發現,第一組總比第二組更迅速地解決了問題。顯然,第一組從記的單詞中受到了啟發。
從這一角度來說,善於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善於隨時隨地受到啟示或進行聯想的人。
實驗二,動機的強弱。事實表明,在動機的強弱和解決問題的成效之間存在著一種曲線關係。
心理學家勃爾奇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高處放著香蕉,猩猩身旁有一根竹竿,隻有利用竹竿才可取到香蕉。
實驗的結果表明:在猩猩挨餓不到6小時的時候,由於取食的驅動力(即動機)太弱,它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種不相幹的因素分散;可是,當它挨餓超過24小時後,又由於取食的驅動力過強,而把注意力過分緊張地集中於食物,因而忽視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條件,同樣取不到食;隻有在挨餓6~24小時之間時,由於驅力強度適中,它們的行為才是靈活的,注意力也不會被分散,很快取到了食物。
同理,對於人來說,如果解決問題時積極性不高,或者急於求成,都不會獲得成功。所謂“欲速則不達”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實驗三,習慣的影響。心理學家盧青斯設計了一個“水罐”實驗。這個實驗有兩類,第一類是:有三個罐子,第一個能容21斤水,第二個能容127斤水,第三個能容3斤水,問如何用這三個罐子量出100斤水?解決的辦法是:把水灌滿第二罐,接著從第二罐中減出第一罐所能容的水量,然後再減出兩個第三罐所能容的水量,所剩即為100斤。
這個實驗的第二類是:有三個罐,第一個能容水23斤,第二個能容水49斤,第三個能容3斤,問如何能用這三個罐量出20斤水。這個問題很簡單,隻要把第一個灌裏的水倒滿第三個灌,就能解決。當然,用第一類實驗的辦法也行,但要麻煩得多。
盧青斯把參加實驗的人分為兩組,第一組解決了5個第一類型的問題;再解決5個第二類型的問題,第二組直接解決5個第二類型的問題。結果是:第一組解決了第一類型的問題後,普遍形成了用長公式的習慣,有81%的人繼續用長公式去解決第二類的5個問題。而第二組的絕大多數人都直接按照短公式去解決了。
可見,一定的心理習慣在解決問題中往往會阻礙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
有一年,通用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車,沒多久就接到一位消費者的電話,說他新買的車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他經常開車到城裏買冰激淩,奇怪的是買草莓冰激淩和巧克力冰激淩時汽車從未發生故障,而買蛋卷冰激淩時卻總也打不著火,他試了好多次都是如此,他感到非常奇怪。
通用公司的維修工程師來到消費者家,同他一起去買冰激淩,果真如此,工程師反複試驗了很多次,每次都是打不著火,他打開機器,做了詳細檢查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後決定到冰激淩店裏去看一眼。他發現另外兩種冰激淩現場製作,要花一段時間等候,而蛋卷冰激淩卻是包裝好放在冰櫃裏,付完款就可以拿走。工程師想到另外兩種需要等待時間較長,唯獨這種幾乎不用等,不是引擎的問題。經過再次檢查,終於發現等待時間長,引擎冷卻後很容易打著火,而等待時間短,引擎尚未冷卻就打不著火。為此他們改了裝置的材料,使問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