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共計:514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始祖(新太祖)高皇帝[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9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9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隻斤·鐵木真,共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36-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哈赤,共計:267年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穀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湧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