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醜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譯文
治理一個國家而不關心賢士,那麼這個國家就會滅亡。見到賢德的人而不立即任用,他們就不會盡心盡力輔佐君主。沒有賢德的人才,就沒有人與國君一起謀劃天下大事。怠慢賢才,忘記賢士,而又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事,那是從未有過的。
從前,晉文公曾經長期流亡國外,而後來成為天下盟主;齊桓公也曾出走國外,最後稱霸諸侯;越王勾踐受過被吳王戰敗、囚禁的羞辱,最終成為威懾中原諸國的賢君。這三個國君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揚名於天下,是由於他們都能夠忍辱負重的原因。最好的當然是不失敗,其次是失敗了但能反敗為勝,有所成就。這才叫善於用人。
原文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誌,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逼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交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譯文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不是沒有安定的居所,而是自己沒有一顆安定的心;也不是我個人沒有足夠的財產,而是自己沒有一顆滿足的心。”所以君子要自己勤於操勞,做那些難辦的事,而讓別人承擔容易的事;一般人則恰恰相反,常常自己辦理容易的事情,而把困難推給別人。君子得誌時不改變他們的誌向,丟官時能深自反省。即使處於逆境或在平庸的百姓中間,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這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的緣故。所以願意去辦那些難辦的事情,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沒有聽說過,隻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可以避免不良的後果。因此,諂媚的臣下總會傷害國君。國君一定要有敢於進諫的臣下,上級一定要有直言進諫的下屬,分辯議事,可以激烈爭辯,直言無忌,隻有如此,才能夠保國長存。
大臣如果隻看重自己的祿位,而不進諫,國君左右的人都默不作聲,地方官員也閉口暗歎,那麼百姓的怨恨就會鬱結於心。國君身邊的那些諂諛奉承之人把好的建議、主張都攔截了,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夏桀、商紂不正是因為他們沒有賢士才被殺而喪失了天下嗎?因此說:送給他國家重寶,還不如推舉賢德的人。
原文
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穀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陝者速涸,逝淺者速竭,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譯文
現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鋒利,而這一把必定最先用壞。有五把刀,這一把磨得最快,那麼這一把必先損壞。所以水最甜的井將最先被吸幹,高大結實的樹木最先被砍伐,神靈的寶龜最先被火灼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求雨。同樣,比幹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剛正不屈;孟賁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的勇力過人;西施之所以被沉江中,是因為她長得太美麗;吳起之所以被車裂,是因為他的才能太過傑出。這些人沒有不是死於他們的特長。所以說:太強盛了就難以保全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