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接觸生活,知識貧乏,經驗不足。家長應幫助孩子們增長知識,教他們正確認識事物,增長他們多方麵的才幹。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通過實踐活動,讓孩子認識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事情,獲得更多的知識,增長更多的才能,這些非常重要。
法則97:實踐讓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為了使孩子適應社會,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就應該幫助孩子積極參與生活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了解更多的事情,對孩子進行多方麵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6歲的瑪西婭不小心把杯子裏的水灑在了茶幾上,她正在試圖用手“擦桌子”。樣子很可愛。母親並沒有急著去告訴女兒正確的做法,而是先讓孩子自己嚐試一會兒,等孩子發現無法擦幹淨水而失去興趣或耐心的時候,再給孩子一塊毛巾,讓孩子試試。然後告訴孩子,手不吸水,毛巾才吸水,所以要用毛巾來擦水。
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認識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事情,獲得更多的知識,培養更多的才能,這些非常重要。孩子知識貧乏,社會經驗不足,就很容易鑽牛角尖,為一件小事心煩或者喪失自信心,對事物失去興趣。家長要幫助他們增長知識,教他們正確認識事物,增長他們多方麵的才幹。
實際上,每一個孩子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渴望對身邊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給出自己的答案。您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
爐子上水燒開的時候,孩子看著冒起的“白煙”一臉疑惑;
爺爺看報時用的放大鏡,被孩子拿著去試圖“放大”任何事物;
媽媽洗碗的時候,倒進去的一點點洗潔淨,卻變出來許多的泡沫,孩子對此很感興趣。
這些場麵都顯示了孩子早就對存在於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感興趣了,為什麼不引導孩子認識這些現象呢?
在美國的教育觀念中,從來不會強求孩子隻專注於學習,而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他們甚至會幫助孩子製定一個詳細的實驗計劃,來幫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這個實驗計劃當然因各個家庭而不同,但一個相同點是:重視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
重視對孩子身體素質的鍛煉。不像中國的一些家長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使許多孩子身上背負了過重的學習負擔,鍛煉身體的時間少得可憐,導致身體素質下降。
美國人非常支持孩子鍛煉身體。父母會經常陪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包括玩啞鈴、跳繩、飛鏢、拉力器等。如果孩子極愛打籃球,有時打到天黑才回家,父母也不會因為他打籃球回家晚而責備他。
重視磨煉孩子的意誌。美國人很重視對孩子的賞識教育,但同時也特別注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磨煉自己的意誌,同時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在困難麵前要看到前途,看到光明,從生活中挖掘積極因素,這樣孩子就不會被陰暗麵遮住雙眼,不會被困難嚇倒,始終保持客觀的態度,成為生活的強者。
重視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獨立自主生活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極為基本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父母認為,孩子隻要成績好就行了,生活上的事就自己包了,好讓孩子集中精力去學習,從而導致一些孩子生活能力低下。而美國人教育孩子的原則是,隻要能自己做,就盡量讓他自己去做。即使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也隻是鼓勵和啟發他想辦法克服和解決,而不是越俎代庖。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幼兒的特點之一,是探索知識奧秘的動力。好奇心愈強,想像力愈豐富,創造性就愈高。孩子對許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個明白。如孩子想知道手電筒為何發光、不倒翁為什麼推不倒,竟把手電筒和不倒翁拆開。孩子平時捶這打那,全是好奇心所致。好奇是探求、創造的動力源。牛頓從蘋果落地得到啟發,後來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少年時曾為壺蓋被水蒸氣頂起而驚奇,最終發明了蒸汽機。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大膽去想,允許他們創造性地嚐試。
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把分數看得極重,讓孩子整天奮戰在題海之中,課餘讓孩子奔波於興趣班、特長班之間,把孩子的大腦僅僅當作一個需要填充的容器。殊不知,如果對孩子期望過高,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就可能使孩子身心疲憊,產生厭學情緒,結果事與願違。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發孩子的求知欲,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孩子的提問,要耐心地回答,並且在回答問題時考慮孩子的理解水平。比如孩子看見大人在剖魚,便問魚兒幹嗎長魚鱗,你不妨告訴他: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樣,魚也要穿衣服,魚鱗就是魚的衣服。魚如果沒穿衣服,就容易撞到石頭受傷了。
家長不僅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還要有意識地引發孩子的求知欲。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引導孩子做實驗,從而啟發孩子的思考,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引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如讓孩子觀察筷子放在盛了水的碗中就像斷了似的現象,讓孩子思考光的折射等。
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古今中外做出巨大貢獻的、富於創造的人都具有熱愛事業、興趣廣泛、情緒樂觀、自尊自信、持之以恒、不怕困難的特點。因此,家長在重視和開發孩子的智力時,不能忽視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作為父母,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就需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了解孩子的學習個性,然後根據孩子的個性決定教育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勢利導地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孩子獨特的學習優勢,千萬別將孩子的學習優勢當成了缺陷而將它磨掉。
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賴於諸多因素,不僅包括智力因素,而且包括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靠學校,家庭和孩子本人共同來努力。作為父母來說,隻能引孩子上路,並不能伴孩子終身,培養孩子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孩子多方麵的綜合素質,可以讓孩子享用一生。
法則98:允許孩子玩各種廢棄物
玩具的選擇不在貴和好。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玩得好,不惜花很多錢給孩子買各種精致的玩具,而實際上,這些家長忽略了什麼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玩具隻要好玩即可,您甚至可以拿各種廢棄物給孩子玩,事實上,孩子的興趣絲毫不會因這些廢棄物價值小或者太便宜而受到影響。
生活中,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玩各種各樣的玩具包括各種廢棄物,會激發孩子天生的探索與成長的願望,促進孩子各方麵才能的發展與健康成長。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很少給兒子小威特買玩具,但還是給兒子買了一套炊事玩具。由於小威特畢竟是個孩子,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想做。尤其是廚房裏的活,總想插手。大多數人都覺得這很討厭,但是如果能正確引導,就能極大地豐富孩子的知識。老威特正是從這方麵考慮,給兒子買了一套炊事玩具。
小威特的母親和別人的母親不同,她總是一邊做飯,一邊耐心地解答小威特提出的種種問題,並且還指點小威特用炊事玩具學做各種菜。有時候由小威特來主廚,媽媽當夥計。小威特當了廚師,做夥計的媽媽就得聽小威特的吩咐。如果小威特下的命令不合理,就會失去當廚師的資格而降為夥計。這時,就由當上廚師的媽媽來下達各種命令。比如,做某個菜時,讓小威特去菜園裏摘取某種原料等等。如果威特摘錯了原料,那麼就連夥計也當不成了,隻好被解雇。
小威特的父親還為兒子做了各種形狀的積木,他用這些積木蓋房子,或者搭建教堂、架橋、造城堡。由於建築遊戲需要認真地動腦筋,所以對孩子的發展很有利。另外,他還做模仿人生各種活動的遊戲。小威特的父親說:“雖然兒子的玩具很少,但是不管多長的冬天,他也不感到無聊。就這麼點玩具,他總是快樂地玩著。”
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果然高人一籌,即使在對待孩子的玩具上,也有著獨到的理解。看來,孩子的玩具不在多,不在貴,也不在好,關鍵在於孩子從玩具中要能夠學會知識,促進孩子的發展。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的過程,就是他們用自己不斷發展的各種技能去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同時不斷的探索的過程又反過來刺激他們各種技能的發育。如果您注意的話,您就會發現一個真理,“玩就是孩子的工作,孩子通過玩來體驗。探索和感知他周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