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聽了,心中神往不已,便道:“聽你這麼一說,還真吸引人的,那明天我們就結伴去同遊金陵城吧!”
於是眾人散去,第二天日上三竿之後,洪昇和納蘭二人上了一艘官船,往金陵而來,在揚子江上航行的半天之後,便來到了金陵城外的桃花渡,這桃花渡可是金陵著名的古渡口,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渡口河舫竟立,燈船簫鼓雲集,還是浪漫風情的象征,據說東晉時有桃葉,桃根兩個姐妹佳人,都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愛妾,因為王獻之當年常在此迎接愛妾桃葉,古渡口由此得名。
船至桃葉渡,洪昇對納蘭道:“這桃葉渡可是個浪漫的好去處,還有一首江南民歌叫《桃葉歌》的,在江南鄉間一帶十分流行走紅。”
納蘭聽了,道:“這我在北方京城中倒聞所未聞,看來這一方水土有一方雅事,此歌你會唱嗎?”
洪昇一笑道:“這歌江南人阿狗阿貓都會唱,我唱給你聽聽吧!”
於是洪昇輕了輕喉嚨,唱道:
“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若,我自來迎接。”
納蘭聽了拍手稱秒,又問道:“可知這詞曲作者為何人啊?”
洪昇答道:“這詞作者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也就是寫《蘭亭集序》的王曦之的兒子,這曲作者是民間藝人姓名吧詳。這歌聽說在扶桑國葉十分流行,還被稱為明樂。”
言語間,官船業以靠岸,二人上了岸來,隻見岸邊一片垂柳籠煙,渡頭坊表金碧煥如,雙石柱上刻有“楫搖秦代水,枝帶晉時風”的一對篆書詩聯,路邊還有一個高雅潔白的方形石梁亭,塑有書聖王曦之兒子王獻之練習書法的雕像,飛簷六角的方木雙亭掩映在一片綠蔭花木之中,假山清泉為花草所掩蓋,遊鱗淺底,盆景遍布,四周楊柳依依,水波粼粼,融彙成一幕秀光溢彩的山水畫麵。
二人一路來到文正橋上,站在寬闊的橋身之上,納蘭詩興大發,題詩一首曰:
“桃葉迎渡頭,桃花豔春曉。
風雨落桃花,始知桃葉好。”
洪昇聽了,也和詩一首道:
“桃葉桃根最有情,琅邪風調舊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發,更有何人打槳迎。”
二人正在吟詩觀景,卻見迎麵來了一隊人馬,為首一個身穿官服者正是江蘇巡撫餘國柱。這餘國柱乃是納蘭之父明珠的親信,聽說納蘭來金陵了,連忙率人來桃葉渡相迎,走到半路上正遇納蘭,洪昇二人。餘國柱見了納蘭,連忙過來滿麵堆笑道:“納蘭公子駕臨金陵,老夫相迎不及,當麵恕罪。”
洪昇見了,心想:這餘國柱堂堂二品大員,封疆大吏,見了納蘭如此謙卑,看來這明珠的權勢可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