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有信步登上夏山經過一道複道白樓“壺天自春”便來到了秋山。秋山用黃石為主,體現了北園的雄渾大氣,秋山又仿造黃山之型,氣勢磅礴,是個園假山的精華之處,其中以中峰最為高聳奇險,造園者將“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石體百裏之園”的繪畫理論,靈活運用在假山疊石之中。納蘭等人行走於此山之中,隻覺山路迂回曲折,時洞時天,時壁時崖,時澗時穀,引人入勝,變幻莫測;仔細觀之,這山道的構置十分嚴密,蹬道多隱置於洞穴之中,山道上下盤旋,置人於山窮水盡疑無路,峰回路轉又一村的真山意境之中;在山道之中僅一一條小徑可以從山頂直達山下地麵,此道行走規律為“明處不通暗處通,大處不通小出通,直處不通曲處通”。
納蘭等人上了秋山最高處的“拂雲亭”,洪昇道:“這拂雲亭可有伸手即可拂到雲彩的詩意啊!”
納蘭道:“這有點誇張了吧!不過秋日重陽有登高之俗,倒也合乎道理!”
眾人又來到了秋山山脈之中,見有仙人石屋,屋中置有石門,石窗,石桌,石床,石機,倒在像是個隱士居住的地方。出了秋山向南,一路走來,看見的是一座用白色的宣石通過綴山,貼山和圍山的堆疊手法堆成的一組雪獅圖——名山,山中幾枝斑斑點點的湘妃竹映入眼簾。這竹子亭亭玉立,玉潤碧鮮的樣子,給入一種高風亮節的感覺。這竹枝幹有節,諧音“氣節”,隱喻士人的堅貞不屈之誌,竹幹空心,又是虛心,謙遜美德的象征。曆代文人雅士都愛竹成癖,他們以詩吟竹,以筆畫竹。這個園子的主人黃筠泰本是個鹽商,為了擺脫滿身的銅臭味,使自己超塵脫俗,有品味,有文化,便極力效仿文人墨客的雅興嗜好,附庸風雅,在自家庭院中以竹為主景,幽簧滿園,密蓧成川,既有觀杆為主的湘妃竹,羅漢竹,小琴絲竹,曙筋矢竹,龜甲竹,螺節竹,茶杆竹,變竹,也他、有以觀筍為主的紅竹,白喻雞竹,鳥陠鳴竹,還有散生型的秋竹,方竹,黃皮剛竹,茶杆竹,浙江淡竹,篌竹,斑黃竹,也有叢生型的孝順竹,鳳尾竹,大明竹。
這些竹竹、子有的挺拔雄偉,有的瘦勁孤高,有的豪邁淩雲,竹枝青翠,枝葉扶疏之間幾枝石筍破土而出,好似雨後春筍,帶來了生命的活力,竹石小景又以花牆漏窗為背景,宛然如一幅世外桃源的竹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