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這納蘭若容女扮男裝和同窗好友張庭玉去西郊玉泉山遊玩,這張庭玉是大學士張英之子,和納蘭若容是同窗,當然他也不知道這納蘭若容是個女的。二人結伴爾行,皆留連於湖光山色之中,倒也逍遙自在。由於納蘭從小就著男裝,久而久之,她也幾乎忘記了自己是女兒身,和張庭玉稱兄道弟,關係十分融洽。
二人並肩走在昆明湖邊,那時的城西郊三山五園也不設圍牆,平民也可自由出入。隻見水天一色,孤鶩齊飛,一抹青山橫陳,一池湖水凝碧,山色清新迷濛,水映波光嵐影。日光從濃霧中穿出,給遠處的群山和近處的湖麵籠上了一層夢幻般的色彩,山腳下的漁村靜臥於雲樹之下,幾片若隱若現的小舟,沉浴著秋日的餘光。納蘭見了,歎讚道:“此景真可謂是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絲絲渡水人。”
張庭玉聽了,又道:“這湖麵開闊宜人,真有三庚退暑清風至,九夏迎涼稱物芳之感。”此景又名芝徑雲堤,乃是玉泉山附近一處佳地,據說是仿杭州西湖上的蘇堤所構築的,沿堤可行至如意洲,洲上有一個小亭名叫晴碧亭,二人站在此處觀賞湖景。隻見湖麵上波痕淺淺,遠水寬寬,天闊孤帆瘦,平沙渺渺連無邊。遠遠地見到天水之間有星星點點的鳥跡,由遠而近,由暗而明,漸漸地聽到它們歡快的叫聲,又整齊的飛向長空,落落滄州,或三三兩兩棲息蘆葦叢中,跳跳躍躍,嘻戲與百鷺洲上,或飲或啄,或舞或鳴,演繹著一首大自然的華美樂章。二人又仔細一看,原來這是一隻隻大雁,這雁影參參而上下,水潺潺而清淺,大湖之浩瀚,秋色之高爽,雲天之寬闊,群雁之飛躍,映現出了一片畫境之靈器。這是一片洋溢著詩情畫意的神山靈水,湖水之間互相激蕩,波濤浩浩蕩蕩,遠處有層巒疊嶂,綿延無邊,風帆沙鷗,出沒往來,霜清水落,蘆葦蒼蒼,群鳥肅肅,有列其間,這一片清明,離遠,寧靜,幽深的景象中,顯示著一種平和高遠,清新雅致的美。二人品味著這秋高氣爽,湖天空闊,風靜沙平,沙白鳳清,雲水浩渺的奇妙景觀,真有物我兩忘之感。
再看遠處湖邊又有水竹雲林,映帶左右,際以天宇之虛碧,雜以秋霞之吞吐,生以雲水之迷離,兼以風雨之雜遝,再加上以山魅之微美,神女之窈窕,千竿之斑竹,聲聲玉簫,將這一片天地出落成為情之國,詩之國,夢之國。
納蘭又吟詞曰:“水碧沙明,參橫月落,還白天邊去。”
張庭玉笑道:“早就聽說納蘭兄詩詞獨步京城,今日如此良辰美景,我願吹奏一曲《平沙落雁》以助雅興。”說著他從腰間拿出一把玉屏簫吹奏了起來,這簫聲清虛而淡遠,輕婉而慷慨,飄逸而清純,高風而俠氣。
納蘭聽得陶醉了,拔出腰間鳳矩劍,飄然起舞。這鳳矩劍據說是當年南宋名臣文天祥之遺物,乃當世之名劍。納蘭若容應簫舞劍而歌之曰:“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還。曲在身不返,空餘弄玉音。”
這張庭玉這把玉屏簫可大有來曆,其產於貴州玉屏山中,是用山中特有的白竹精心製作而成,有“仙劍玉屏留古調,客到海外訪知音”一說。
這曲《平沙落雁》曲調給人以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裏,天際飛鳴之感,又有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吉亢之誌,翔而後集之象,驚而複起之神,有香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友無猜的意境。這古簫傳說出自秦穆公時,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公主在鳳凰台上吹碧玉簫,引來百鳥合鳴,十分奇異。後來九華山上名士簫史又來鳳凰台吹奏赤玉簫,引得一群群丹頂鶴飄飄起舞,後又冉冉飛來一龍一鳳。弄玉和簫史情投意合便雙雙羽化而乘龍鳳而去,上天做了神仙眷屬。
張庭玉,納蘭二人正在悠然自得之中,突然天空中飛來一隻巨大的牛皮大風箏,上麵用丹青畫著肥燕彩蝶的圖案,二人暗自稱奇,心想:哪來的那麼大的風箏,真是怪哉!誰知更怪的還在後頭,二人定睛一看,這風箏上還有一個絕色佳人正在吹簫,隻見此人穿著一件粉紅色寬袖洋緞裙襖,衣麵上皆是鏤金百蝶,有展翅欲飛的,有雙雙徘徊的,有並翅怡立的,有戲花的,有弄水的,各自栩栩如生。其人麵如早春之花瓣,香若芝蘭之芬芳,身材晳長,嫋嫋婷婷,削肩細腰,千嬌百媚,神采飛揚,曼妙之極,還正在吹奏紫竹簫,吹著一曲《漢宮秋月》的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