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幸福、富有、健康的人生快樂是生活的基調,做任何事情,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要保持快樂的心態,我們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意外在等著我們。這時,對自己要充滿信心,要始終保持一種樂觀情緒,學會給自己解壓,在困境中鼓勵自己。當逆境出現時,相信自己能夠掌握自我命運,能夠從逆境中走出去,在善對一個個逆境中獲得知識、活力與成功,這樣的人生才是健康、富有、幸福的!
很多人沒有足夠的進取心來開創自己偉大的事業,因為他們的期望值很低,不可能從一點一滴做起,開創一項偉大的事業。生活目標的狹隘限製了他們確立宏大的進取心。雄心壯誌使得美麗的人生有了可靠的基石。它督促人們去完成任務,幫助人們去抵抗那些足以毀滅人們前途的誘惑。
詩人、作家歌德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樹立遠大的目標,並且以足夠的才能和堅強的忍耐力來實現它。”
我們幾乎隨處都能見到這樣的人,他們一生都做著簡單而又平常的事,他們似乎也因此就滿足了,但事實上他們完全有能力做一些更複雜的事,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勝任。
假如人類沒有創造世界和改進自身條件的雄心壯誌,世界將會處在多麼混沌的狀態啊!
和為了實現雄心壯誌而進行的持續努力相比,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如此的堅定人們的意誌。它引導人們的思想進入更高的境界,把更加美好的事物帶進人們的生命。
有什麼比追尋生命價值更高尚的理想嗎?在不同的文明下,人們的理想也不同。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理想與其現實條件和未來發展潛力是息息相關的。
每個人身上都有最優秀而獨特的地方,這份優秀隻屬於你自己。而一個人成功與否,取決於他能否發現自己的優勢,並全力將它發揮出來。隻有了解自身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專長,才能讓你登上人生的絢麗舞台。
我們要通過正確地評價自己來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的方向和內容對人自身有很大的關係,隻看自己的缺點好像千百遍地聽人說“你這不行,你那不行,不準幹這,不準幹那……”但從來不知道自己哪兒行、不知道要幹什麼,這種情景是令人非常絕望的。然而,如果自我評價的方向是正麵的、自我肯定的,能夠準確發現自己有長處有優勢,自己不僅會由此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將更有可能發展出好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結果。
因此,讓我們大聲地告訴自己:“我能行!”
永遠相信自己,無論你擁有怎樣的雄心壯誌,都要集中精力為之努力,而不要左顧右盼、意誌不堅。不要給自己留畏縮的退路,一心一意為了理想而奮鬥。隻有集中精力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在人的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各種困難與挫折,在這種情況下,要勇敢地對自己說聲“我能行”。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在成功路上總會充滿荊棘,如果你放棄,那麼你永遠不會成功;如果你不斷地堅持,告訴自己能行,總有一天你會得到成功。
卡耐基說:“要想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以欲望提升自己,以毅力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永遠相信自己,假如你真的能做到,那麼你離成功已經不遠了。
假若你的動力足夠大,那麼與之匹配的能力也將隨之而至。在你麵前如果有十分有吸引力的獎品在激勵著你,那麼,你一定可以變得更加敏捷,更加細致而勤奮,更加機智而思慮周全,而且會有更加穩健清晰的頭腦,你也一定會獲得更好的判斷力和預見力。
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隻是有的人潛能已蘇醒,有的人潛能卻還在沉睡中。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關鍵在於開發出了無窮無盡的潛能。隻要你能持有積極的心態去開發自我的潛能,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你離成功也就會近在咫尺了。反之,假如你抱著消極的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任它沉睡,那你就隻能自歎命運不公了。
曾有一個農夫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裏捉到一隻小鷹,他把小鷹帶回家中,養在雞籠裏麵。這隻小鷹與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認為自己也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了,羽翼也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因終日與雞混在一起,它已變得與雞完全一樣了,根本沒有飛的能力了。農夫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了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下去。這隻鷹,像一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拚命地撲打著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
或許你會說:“我已懂你的意思了。但是,它本來就是鷹,不是雞,它才能夠飛翔。而我,或許原本就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你隻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範圍內。
事實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必須由你自己親自來鍛造,而這正是釋放你的潛能、喚醒你的潛能的過程。
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拒才能有所取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而真正的大丈夫不論得不得誌,皆能恬然處之。
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誌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誌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隻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醜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侯、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可是當您實際擔負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後不動心了。”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第一,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孟子》中講,“聽到不妥當的話,就知道對方是被私念所蒙蔽;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裏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滯礙難行了。”換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這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的自信,以這種方法來培養它,就能充塞於天地之間。但它隻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隻有在反複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總之,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後才能產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於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最後,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於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隻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據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任何人的一生總會有不遇的時期,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雲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的活著。
我們應采取順境不驕矜;逆境不頹唐的生活態度。
有個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那就是改變我們思考的重心試著去想美好的東西。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感激你擁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到你家附近亦有樂趣。
如何培養富足之心,笑看輸贏得失呢?
1.讚美孤獨
富足之心是寧靜的。個性並不害怕孤獨,反而讚美它。孤獨是個性最美好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存在能不能忍受的問題。
笑看輸贏的人總是能夠給自己留出時間,享受獨處的歡樂,整理往事、展望前程,想像出類拔萃的美好生活。內心貧乏的人,生性急躁,喜歡喧囂和熱鬧,一刻也離不開從他人眼中找尋自己賴以生存的保障,獨處將備感寂寞,但自身環境卻又窄得令人窒息。笑看輸贏的人,獨自承受個性滋潤、修身養性。他享受寧靜和孤寂,在反省中看見自身的不足。他把自己準備得很充分,再投入步調緊湊的生活中去。
2.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
笑看輸贏的人願意任意地幫助他人,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回報。他知道內心裏獻出東西,依舊會從內心裏產生出來。他就像自己的一家能源工廠,生產力很高,永遠能提供滿足。
3.不自怨自艾
笑看輸贏者對損失看得很淡。他相信相對於整體而言,損失的不過是小小的局部。因此,對於損失他不會不能釋懷,不會老是對自己怨艾和指責,知道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他勇於承認錯誤,並寬恕自己和他人;他隻是采取行動來挽回損失,滿心喜悅地做著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
順境乘風,逆境破浪
順境與逆境就像生活的快樂與痛苦,不過就是漫長生活裏的一個個短暫的過程。人的一生中,沒有誰會一條直線地走下去,坎坷與挫折也是人生旅途的一道風景,它的色彩是我們自己描上去的。它們才是幸福生活的奠基石。
順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則相反,都是人成長過程中必然麵對的人生境遇。我們都看過《西遊記》,西天取經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取經的結果,而是這一路上克服了困難的這種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不隻是遇到困難時的痛苦,還有克服困難時的勇氣和信心,以及快樂時的興奮。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大家在身處順境的時候,也應當做好迎接逆境的準備。隻有既能夠在順境中不驕不矜,又能夠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人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美麗。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必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注定我們要用良好的心態去麵對這些不測。
在近兩千年漂泊流離的生活中,猶太人一直處在逆境之中。在這漫長的日子裏,一方麵,他們把逆境視若尋常事,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忍耐和等待,堅信一切很快就會過去的,學會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發展的智慧。另一方麵,把逆境看作是一種人生挑戰,發揮自身潛在的能力,精神抖擻地在逆境中崛起。猶太人把這種智慧運用到商業操作中,就形成了在逆境中發財的生意經。
猶太實業家路德維希·蒙德學生時代曾在海德堡大學與著名的化學家布恩森一起工作,發現了一種從廢堿中提煉硫磺的方法。後來他移居到英國,在那裏他幾經周折才找到一家願意同他合作開發此技術的公司,結果證明這項技術的經濟價值非常高。於是蒙德萌發了開辦化工企業的念頭。
蒙德買下了一種利用氨水的作用使鹽轉化為碳酸氫鈉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他一起參與發明的,但當時還不是很成功。蒙德於是一邊買下一塊地建造廠房,一邊繼續實驗,以完善這種方法。盡管實驗屢屢失敗,但蒙德從未放棄,他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開發。經過反複的實驗,他終於解決了技術上的難題。
1874年廠房建成,剛開始生產狀況並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連續幾年,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同時,當地居民擔心大型化工企業會破壞生態平衡,也都拒絕與他合作。
猶太人在逆境中堅忍的性格幫助了蒙德,他沒有氣餒,終於在建廠六年後取得了重大突破,產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來,產品由每噸虧損5英鎊,後變為獲利1英鎊。當時的英國,工廠普遍實行12小時工作製。蒙德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將工作時間改變為每天8小時。通過這項決定,工人的積極性極度高漲,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和原來的12小時一樣多。
周圍居民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爭著進他的工廠工作,因為蒙德的企業規定,在這裏做工,生活可獲得終身保障,並且當父親退休時,還可以把這份工作傳給兒子。
後來,蒙德建立的這家企業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堿的化工企業。
無論是從順境還是逆境中走過來,心靈始終寬容豁達,不再有順境逆境之分,心情平和淡然,懂得享受生命的過程,理解得失是生命中必然發生的事,不會因為結果的成敗而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