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後記(1 / 1)

坊間關於口才藝術、口才技巧的著作汗牛充棟,但大多是從實用的角度來架構:要麼從場合的角度分為演講口才、談判口才、教學口才、推銷口才等,要麼從功能的角度分為介紹技巧、說服技巧、批評技巧、拒絕技巧等,要麼從技法的角度分為模糊策略、自嘲策略、移情策略、幽默策略等……具體論述則往往從實例入手,輔之以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這些著述固然富有啟發性和實踐性,但竊以為還不成其為“口才學”。

所謂“××學”,必然要包含抽象的概念、準確的定義、概括的理論和普遍的規律,而且要形成相互支撐的完整係統。所謂“××學”,必然是源於事實又超出事實的,是既能解釋既往又能預測未來的,是給人以新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慣例的。前述的口才研究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所以還稱不上“口才學”。

事實上,在目前的研究背景下,“口才學”是很難建立起來的。一則研究對象複雜,什麼是口才,是否存在客觀的口才優劣標準,都缺少深入研究;二則理論基礎不穩,“口才學”涉及的基礎理論眾多,言語行為理論、語義理論、修辭理論、互動交往理論等都與之相關,但都沒有提供統一的理論框架;三則學科麵目不清,“口才學”和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都有交叉,但又不從屬於任何一個學科,可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筆者的愚勇。仗著受過專業的語言學訓練,又對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哲學多有涉獵;再兼多年為口才類雜誌撰寫普及性文章,自信能把一些理論的問題用通俗的案例表達出來;所以大著膽子勾勒“口才學”的圖紙。而且私心以為,靜待一切研究完備以後再高屋建瓴一氣嗬成,總難免紙上談兵的嫌疑。現在沒有前人的嚴謹藍圖,便也意味著沒有束手束腳的樊籬,不妨大膽勾勒,小心驗證,倒可能在試錯中步步前行。好在本書名為《周末讀點口才學》,本非謹嚴的學術著作,給了作者更多發揮的空間和建構的膽量。

此書部分案例曾在《交際與口才》、《真倩》等雜誌上發表過,特此說明。

感謝吳芸茜精心策劃此書,並一再容忍我的拖延。感謝饒青欣通讀全書,並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議。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