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所謂口才,就是口語才能,即用口頭語言進行人際溝通的才能。顧名思義,“口才學”就是研究口語才能的學問。具體而言,“口才學”可以在兩個層麵上展開:

一、研究口語才能的知識和理論

這個層麵主要研究口才本身的問題,既包括口語本身的一係列問題,如口語的界定、口語的性質、口語的結構等;也包括口語才能的問題,如口才的屬性、口才的類型、口才的表現、口才的心理等。這是一些學院式的研究,試圖回答一係列“是什麼”的問題,如:口語是什麼?口才是什麼?口才的原則和規律是什麼?

目前口才學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甚至可以說學科性質的獨立的口才學根本就沒有。不過,在社會科學的一些相關學科裏,人們對口才問題都很重視,分別從自己的角度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比如,關於口語的問題在語言學中可以找到理論基礎,關於人際交往的問題可以在社會學中找到理論支撐,關於口語才能的問題則在心理學中有相關論述。此外,新興的語用學、語言教學、跨文化交際學、話語分析等交叉學科也為口才學提供了豐饒的理論土壤。

二、研究提升口語才能的方法和技術

這個層麵主要研究提升口才的方法,一個人的口語才能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後天養成的,因此就存在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這是一種應用型的研究,試圖回答一係列“怎麼樣”的問題,如:怎樣進行口語交際?怎樣進行口才訓練?怎樣提高口語的表達效果?最終歸結為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提高口才能力?

讀者朋友們關心口才學,願意閱讀一些口才方麵的書籍,恐怕主要目的還是期望通過閱讀來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確實,這也是口才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口才能力,口才學終難免是紙上談兵。

但如何有效提高口才能力,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首先,需要對口才能力進行定位。

第一,口才能力是一種直覺能力,而不是一種邏輯能力。我們可以把演算一道數學題的過程清晰地一步步再現出來,但我們用口語來得體地交際卻源自於一刹那的靈感,決策權衡的過程基本無法回溯。

第二,口才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而不是一種單一能力。交際過程包含了捕捉信息、心理決策、言語組織、監控調整等諸多環節,相應的,口才能力也涉及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言語能力等各種能力,隻有這些能力互相配合、融會貫通,才能造就口才能力的整體表現。

第三,口才能力是一種內在能力,而不是一種外顯能力。外顯能力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其評判標準也明確可辨。比如遊泳的能力,遊得好不好、快不快,通過直接觀察遊泳者就可以獲知。但是內在能力就不同,內在能力是一種指向效能結果的能力,評判標準是能否順利解決問題,直接觀察行為本身並不能判斷能力的高下。口才能力就是一種典型的內在能力,其效能和評判標準在於能否處理好實際問題。能言善辯、滔滔不絕不等於好口才,結結巴巴、木訥寡言也不等於壞口才。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作為一種內在能力,說話表達隻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口才能力的高下依托於交際者的思維質量、文化修養和生活態度。

然後,我們需要了解培養口才能力的方法。

心理學把學習方式分為“學得”和“習得”兩種:所謂“學得”,就是通過知識、理論和規律的傳授,有意識地主動學習的過程;所謂“習得”,就是不學習知識、理論和規律,在自然環境中接受信息刺激無意識地學習的過程。小孩子學說話,沉浸在自然環境中,掌握母語主要是靠“習得”的方式;長大以後在課堂上學外語,從音標、詞彙、語法學起,通過有意識的背誦、記憶來掌握一門外語就是“學得”的方式。顯然,邏輯化的能力更適合使用“學得”的方式,直覺性的能力更適合使用“習得”的方式。

口才能力長期處於“習得”的狀態下,每個人除了睡覺以外,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口語交際的環境中,因此也就沉浸在口語能力的“習得”過程中。隨著年歲增長,我們的語言更流暢,表達更得體,這就是不斷習得口才能力的結果。但是習得有三個很大的問題,第一個是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有效刺激,經過很長時間的無意識過程口才能力才能獲得提升;第二個是存在上升的瓶頸,到了一定階段,一個人的口才能力就會到達頂峰,幾乎不再能通過習得提升了;第三,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人聰敏伶俐,士別三日,讓人刮目相看,有的人懵懵懂懂,長期笨嘴拙舌,長進不大,依靠習得來改善口才能力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所以,提升口才能力,光靠“習得”肯定不行。口才學提升口才能力的方法,當然主要是“學得”。口才學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有限規律的學得,高效率地提升學習者的口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