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烈士暮年(1 / 3)

南北爭霸

楔子

公元三百八十三年,前秦之主苻堅不顧其漢人謀士王猛的遺言勸誡,出兵伐晉,意圖統一天下。東晉王朝派出以謝安為代表的北府兵依靠長江天險進行對抗,雙方於淝水交戰,結果具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最終東晉僅以八萬北府兵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苻堅身亡,前秦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趁機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淝水之戰後,東晉和北方十六國發生了重大的曆史轉折:南方政權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但當朝的司馬氏卻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甘心繼續偏安一隅,沒有趁勢再進一步。寒門庶族地主劉裕“奮起寒微”,依靠軍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權,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和擁戴他的周圍的人們組成的寒人武士集團,開創了寒人掌權的局麵。而北方再度陷於分裂,戰亂蜂起,其中鮮卑族的拓跋珪趁勢而起,公元三百八十五年,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定國號為“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公元三百九十三八年,北魏拓跋珪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正式稱帝,史稱:北魏太祖道武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將鮮卑政權推進到封建社會。公元四百二十年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篡位稱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史稱:宋武帝。在劉裕入朝執政到稱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鏟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國力大增。並在此基礎上兩次北伐,消滅南燕、後秦,使南方出現了一百多年來沒有過的統一。自此劉裕和拓跋珪兩人在各自的地域版圖上毫無對手,於是將注意力瞄準了對方,意圖消滅對方勢力,統一天下,至此南北朝進入南北爭霸時期。南朝步兵攻至黃河,北朝鐵騎飲馬長江,南北朝兩大皇帝隔江對望。雙方鏖戰頻頻,但誰都暫時沒有能力消滅對方,繼而一統天下。南北雙方大小戰火頻起,互有勝負,僵持日久,南北對峙悄然開始。

第一章烈士暮年

建康城曆史悠久,三國時期孫吳建國,遂以為都。城周二十餘裏。東傍鍾山,南枕秦淮,西倚長江,北臨玄武湖,處天然屏障之內。東晉南朝沿以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縣,城區範圍擴為東西南北各四十裏。中心為宮城,北麵白石壘、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麵石頭城、西南冶城、西州城,東南東府城,南麵丹陽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勝,守衛堅固,遂為曆朝政治中心。

此時的建康之主,被麾下臣子譽為“定亂代興之君”的南朝開國皇帝劉裕坐在龍椅上,威嚴依舊,卻麵露疲色。他於前日剛剛度過五十七歲壽誕,想想自己不知不覺中已到垂垂暮年,自己離心中最大的夢想愈發遙不可及,不禁感慨萬千。他於隆安三年,參軍起義,從北府兵一個小小的斥候參軍到今天的劉宋開國之君,其中艱辛難以言表:在軍事上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孫恩、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麵。對外曾兩度北伐,收複洛陽、長安等地,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製豪強兼並,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務農息民、勸課農桑、計口授田,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重大貢獻,可謂文武兼備,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這其中最令他驕傲的是他的兩次北伐。因為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麵臨著北方的威脅,當時有誌之士都力圖北伐,收複中原。所以北伐中原成為曆代南朝英雄的夢想。他劉裕無疑是人中英傑,自然也不例外。這期間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在他眼中看來,庾亮、殷浩之輩屬於跳梁小醜,桓溫此人誌大才疏,隻有祖逖算是風流人物,一代豪傑。祖逖為人輕財重義,慷慨有節,而聞雞起舞和中流擊楫這些曆史故事在他幼時便耳熟能詳。隻歎自己不能與先賢同輩而生。祖逖同是也是影響他一輩子的人物,他不想做一個“失敗”的祖逖。祖逖當年因為朝廷明爭暗鬥,有人掣肘,以至於北伐壯舉功敗垂成,憂憤而死。這讓他倍感痛惜,所以他待自己領兵掌權後,便從義熙五年開始,帶兵征討,進行了消滅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直到義熙十一年結束,至此,自桓玄作亂以來,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已全部滅亡,南方歸為一統。東晉境內,全由他的勢力統治了。而東晉王朝早已名存實亡。所有的阻力消除了,這才有了後麵的兩次北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