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病人來到同一所醫院,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驗結果期間,甲說,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並首先去拉薩……乙也表示如此。結果出來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長的是鼻息肉。甲留下了一張告別人生的計劃表便離開了醫院,乙卻住了下來。
甲計劃從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長江口;到海南的三亞以椰子樹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在哈爾濱過一個冬天;從大連坐船到廣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門城樓;讀完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爭取親臨實地聽一次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成為北京大學的一名學生;寫一本書……凡此種種,共27條。
他在這生命的清單後麵這樣寫道:我的一生有很多夢想,有的實現了,有的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現在上帝給我的時間不多了,為了不帶任何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後幾年去實現還剩下的這27個夢想。當年,甲就辭掉了公司的職務,去了拉薩和敦煌。第二年,他又以驚人的毅力和韌性通過了成人考試,成為北京大學中文係的一名學生。這期間,他登上過天安門城樓,去了內蒙古大草原,還在一戶牧民家裏住了一個星期。現在這位“病人”正在努力實現他出一本書的夙願。
乙在報上看到甲寫的一篇有關生命的散文,於是打電話去問甲的病情。甲說,我真的無法想象,要不是這場病,我的生命該是多麼的糟糕。是它告訴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實現自己想去實現的夢想。現在我才體味到什麼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沒有回答。因為在醫院時說的,去拉薩和敦煌的事,他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患有一種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們之所以沒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樣,列出一張生命的清單,拋開一切多餘的東西,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許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還會活得更久。然而也許正是這個量上的差別,使我們的生命有了質的不同:有些人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有些人把夢想帶進了墳墓。
人生苦短,歲月如梭,每個人都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給這個世界貢獻點什麼。要貢獻,就要有追求的目標。在目標實現之前,可以稱為“夢”。這“夢”是一種向往,一項計劃,一個理想。古人雲:“與其無思不如有夢。”有夢與無夢是人生的兩種境界:無夢的人生是動物的人生,必將一事無成;誌存高遠,目標明確的有夢人生,才有可能貢獻社會,獲得成功。
列出自己的生命清單,然後腳踏實地地向目標前進,永不停止,最後你會驚訝地發現你創造了奇跡。不然,你的人生必然是一個空白,夢想也隻能跟隨著失敗的心一塊進入墳墓,生命將變成一次可悲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