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1 / 1)

“……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二年,天子致胙。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其事在商君語中。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八年,與魏戰元裏,有功。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為鹹陽,築冀闕,秦徙都之。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東地渡洛。十四年,初為賦。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虜其將魏錯。孝公卒,子惠文君立。……”

——《史記&8226;秦本紀第五》

對於這段迂回足以刻骨銘心的曆史,史書上寥寥數字,沒有深深的情感記錄沒有除帝王重臣外的多餘人物存在,有的隻是波瀾不驚的曆代王朝的更朝換代烽火連城。而這首蘊著一代帝王贏渠梁深深情愛和回憶的詩,在遺留下來的《詩經》中也隻是簡單地被編為《詩經&8226;秦風&8226;蒹葭》,韓小研背山而坐目送葉若影出穀時落淚彈得那首曲子被收編入《詩經&8226;秦風&8226;晨風》,沒了署名更沒了記憶,唯一留下的便是世人能否透過它們去感受去了解作詩人那深深的心痛和刻骨銘心,重現當初這情感的冰山一角。

秦二年,衛鞅入秦,由景監引見秦王,之後就是眾所周知的,改變秦國命運的“商鞅變法”。秦十二年,秦王毅然遷都渭城,更名為鹹陽,而渭城的另一個更為百姓知的名字,叫做雪落城。

秦二十四年,秦王駕崩,其子惠文君立。年僅四十五歲的渠梁,突然病逝,舉國是哀痛一片。然而對此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說法,渠梁並未逝世,隻是覺得完成了當初與清伊郡主的承諾,或是兒子終於長大足以擔起大梁,總之就是渠梁厭倦了王政再也不願囚於王室之中,禪位於惠文君,從此放浪形骸周遊天下。更多人願意相信的是後者,那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