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兒子對母親,日益深刻的春戀,在日夜無不思念,元年之後的日子,當有機會來到這個城裏時,我迫不及待的想到的便是去看看您,去看看您,我思念了無數的日日夜夜的象母親一般的母校,我如一個遠行的,曆經無數風雨挫折的遠行的遊,將走向母親溫暖的懷抱裏感覺,當一步步邁近您時,我的心呀!跳的是那麼劇烈。
到了,到了,近了近了,母校呀母校,您慈祥的麵容,還是沒有改變,如好多年以前一樣那麼威嚴,又那麼慈祥地迎接我的到來,不同的是幾年前的到來,我是做為一個兒子,來走近你的心胸,允吸您的甘露,接受您的哺育,而此時依然是做為一個兒子的到來,是為了在您寬厚的懷裏,搜尋記憶,讓這一顆遠方的在世事中打磨的很疲憊的心,接受撫慰,和看看母親您變了沒有。
噢,一切依舊,一切依舊,教學樓,依然那麼依然,圖書館依然那麼寂靜,散發著書香。花園裏的小湖,依然那麼幽靜,那小石橋,小凳,依然那麼雅致,水泥通道,依然那麼潔淨,冬青和鬆柏掩映下,那麼的清幽。
花園裏櫻花雖已落了,可掛了一樹的綠葉,水塔下的廊子被綴滿了綠葉的青藤掩映,那麼的幽靜,有些學子正坐在廊子裏很專心地看書。石榴,也綴了一樹的綠葉,紅紅的石榴,很害羞地藏在葉間,垂柳,托著柔嫩的枝,越發的嫵媚,婀娜竹,綠的越發的蒼勁…啊!漫步在這記憶中的地方,我仿佛又走進了夢中,夢想到自己和同學在一塊在校園裏學習或歡笑。
也夢到自己,正漫步在綠葉間和花園中,夢到自己坐在小湖的石橋上,或園裏的石凳,抑或廊子裏專心地看書…但是當那稚嫩的讀書聲從教學樓裏飄出,當那更為純真的笑從校園裏傳來,驚醒了我的夢,我又感到變了,變了,抬頭處,那在我們地址校已奠基修建的禮堂,已竣工,使用了,那麼的巍峨,漂亮,教學樓裏邊,不知修什麼,又修起了幾座高樓,那當初的老房子,已從母校裏沒了蹤影,母校呀!已如脫胎換骨般,告別了昨日,走向了新的明天。
噢!變了,變了,花園裏的垂柳,變的更粗更高大了,而更明顯的是進校門那水泥角道兩邊的鬆柏樹,已長的很高了,我們在一時隻在一樓,現在已上了二樓了,有的更高了,最明顯的是教學樓前,正對校門壇子裏的那棵鬆柏了,我在校時,隻有二樓高,現在已到了三樓了,且越發的蒼勁,挺拔了,和在鬆柏前新立的魯迅先生的雕像相掩著,更顯出了一種向上的力量和生機。
我在魯迅先生的雕像前站了很久,默然了好久,肅然起敬,魯迅先生,代表了國人的一種奮發向上的,不畏懼權勢,卑視權貴甘做孺子牛的奉獻的精神,把魯迅的像塑進安師校園,我深為母校領導們的真知灼見而欽佩,也表達了他們的心願,願所有安師的學子們,不但在學校裏學到知識,更主要的是有種精神,把魯迅先生的那種精神發揚光大,為祖國明天的衣骨更嬌豔,而奉獻青春。
啊!母校一切依舊,寄托著我深深的夢,又有改變,是我對母親衷心的祝福!一切如舊,讓我找到了往日的夢,撫慰了我疲憊的心,一切在變,我覺得母親不能老是那樣子,她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迎接更多的兒子。
如在夢裏,闊別了多年以後,又回到了母校,在母親一切依舊的懷抱裏,我感到溫暖,親切,在母親改變的步頻裏,又讓人感到了明天的希望,在陽光下,那栗花的磁片裝飾的校門那麼雄偉,帶著明亮的雙眼,一心的希望,在走進校門,我感到母校,我的母親沒有在時代中衰誌,而是又以新的姿態走向明天。
啊!如在夢裏,帶一腔濃濃的情感走進母校,麵對母校,我好想寫一首詩,可發現什麼句子也代替不了我的心,就吟起了徐誌摩《再別康橋》詩的最後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擁一腔情感而去,來,是帶一腔思念來,走,是在母親的懷裏尋到夢,得到撫慰後而又去遠行,不論走到了哪裏,我依然永遠會牽掛母校,祝福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