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盛夏,我有幸走進風景優美的喀納斯湖與禾木,之後,我又來到了寬闊無垠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滿洲裏濕地。這是我長久以來期盼的夢境,美麗、遙遠而又神秘。鬱鬱蔥蔥的大草原,全然的生命綠洲,每一刻都在變換著它的律動。一刻接一刻的驚喜,一刻接一刻的嶄亮如新,一刻接一刻的遼闊通透,一刻接一刻地浮現同一幅畫麵:老娘和女兒跟我一起在草原上撒歡。
老娘3年前走了,走得突然,走得讓我心痛失語。而老娘的地頭力遺產卻留給了我,滲透進我的血液,使我變得強壯,清新,自信。老娘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從原初的愛出發,鎖定目標,堅韌、承當而滿心歡喜,頭拱地往前走,走出一片中國女人的天空,把孩子們帶進生命的綠洲。
地頭力,是對中國企業人艱苦卓絕而又驚喜連連的不凡人生的記錄和提煉,其中凝聚著中國眾多企業家和企業人的心血。我尤其感謝我追隨了十多年的老板鄧質方。在他的感召下我於1994年1月1日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海。鄧質方每天都到一線現場的工作作風,遭遇再複雜的問題都可以把相關人士聚在一起坦誠溝通的領導風格,讓我感受到現場領導的魅力。或許,這是我關注到的公司地頭力的最早雛形。鄧質方當時向我推介的兩位日本企業家盛田昭夫(索尼創始人)與稻盛和夫,更成為滋養我的不竭源泉。
2009年11月2日,稻盛和夫在中外管理懇談會上與張瑞敏對話。事後我們一起吃午飯,說到興奮之處,老人紅光滿麵、精神矍鑠地說:“育琨君,我們兩個約定,端著缽,打著赤腳,拄著拐棍,走遍中國的城市鄉村去傳道!”
從來不敬酒的我也一時興起,走到老人麵前深鞠一躬,舉著酒杯動情地說:“我願意追隨大師,給中國企業家傳道,給中國企業人傳道,這是我終生的事業,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呼吸和飲食。”
稻盛和夫的教導,讓我抓住了本書的綱:建構公司的場域,喚醒員工的生命意識和責任意識,釋放地頭力。
河田信老師是我的老朋友,我的地頭力理論有許多層麵都受益於他。“地頭力是世界性語言,地頭力是東方興起西方衰落的根本所在。”大師的這兩句標誌性語言,是地頭力的宣言。2010年,老師兩次來中國,跟我縱論東西方管理,有一次我們一直聊到淩晨3點。他對管理的深刻洞見,一點一滴滋潤著我。他很欣賞我的主題:“建構係統的力量,覺醒生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切問題解決的最佳範式”。所以他在本書序言中指出:“以人的能量為基礎的經營係統設計,是21世紀經營的基本原理。”
艾路明是中國企業家的傑出代表。他們從一無所有的境地白手起家,終於建立起傲人的商業帝國。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並沒有讓他們停歇,他們對梳理與概括自己的經營管理實踐有著深深的熱愛。這是一種全新的使命意識:他們要把自己體悟到的最寶貴的東西,傳遞給中國公司,傳遞給中國商界,傳遞給中國的新生代。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有著更為深刻的使命意識:中國要想躋身一流強國,中國人民的富足安康,有賴於中國管理的創新,有賴於精神財富的豐盈。管理創新是一個國家變革最為基礎的支撐,是一國新文化的載體,是一國精神的血脈。我一直在尋找讓地頭力落地的工具。在遇到國際教練大師PaulJeong博士後,才算有了現實的答案。200多個學時的學習和200多個小時的練習,讓我對教練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我還要誠摯地感謝2010年請我去做企業內訓的公司和集團。每到一個公司,我都會與他們的一把手進行交流,摸索出適合企業需要的主題。胡啟毅、袁海興、鄭春影、高國強、楊焰、郝義、江寶全、楊鬆科、聶聖哲、郭為、黃鳴等都對地頭力理論有著直接的貢獻。他們的公司,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建立在地頭力基礎上的公司。還要感謝最近一年來,走進我的課堂或論壇的幾萬名企業家和高管。“地頭力”與“答案永遠在現場”,是我們一起共鳴、共振、共進的結果。
還要感謝新浪、搜狐、網易、天涯、騰迅、和訊、價值中國等博客網站,在過去的一年中有眾多網友閱讀我的博客,並留下了豐富的評論,滋潤了我的心田,砥礪了我的思維。這實際上是企業人共振的便捷平台。
感謝《上海證券報》《廣州日報》《中國經濟時報》《經理人》《中外管理》《中國經濟周刊》《商務周刊》《銷售與市場》《商界評論》《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為我搭建了與讀者交流的平台。
感謝我的朋友劉佳勝、鄧質方、吳敬璉、武建東、馬建堂、王京清、寧高寧、朱繼民、田源、陳東升、李利、丁立國、張躍、王巍、胡啟毅、薄連明、梁啟春、周雲傑、蘇方雯、曹岫雲、錢龍、陳丹青、付荊軍、何濤、陳遠、聶聖哲、夏華、高雄、柯岩、弋朝、張洪濤、荊濤、潘斌、蔡權、王清海、薑興宏、毛武、呂雲生、田來富、於紹文、方泉、揚天舉、黃海平、崔巍、張原、陳冠、楊思卓、郭春林、劉鴻雁、田義、陳明亮、李宏、王振耀、董耀輝、楊曦淪、高光勃、謝俊、宋 、紀傳盛、張君英、李建林、楊長征、符然雅、鄭雅心、連文勝、楊軍、潘守培、董曉明、高賢峰、高藝源、李明鵬、夏春雷、王虎林、沈飛昊、汪中求、張建華、朱新月、高勇、梁峰、羅進、楊清波、周勇剛、範業龍、陸斌、劉元煌、汪湧、王永、李勇、賴日盛、周昭喜、陳誌群、吳德軍、錢宇、白立新、丁曉東、胡小和、楊俊傑、牟正蓬、吳誌軍、牟敦國、張景華、王莉、王曼寧、蔡紅芳、王海波、蔡、江可申、薛為昶、錢升、楊惠馨、徐向藝、李立、王智太、吳春波、孫健敏、李國強、任興洲、常青、易廣招、黎豔陽、喬剛、戴國慶、鄭永權、侯瑞生、劉誌勇、王進生、呂珂、翟江波、王克明、孟廣平、陳昊傑、畢誼民、遠山、畢桃李、育琦、東萊、雷雷、溫惠芳、李建波、楊曉光、潘文政、劉茂青、陳力軍、杜軍、葉小葉、劉昀、陳亞男、李紅兵等以及眾多讀者朋友,他們的精神與閱曆潤物無聲,滲透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