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學子離家(1 / 2)

天道奇緣記

天琴座主人

公元1956年,在我們共和國曆史上是一個泰景升平,河清海晏的和平之年。解放戰爭在大陸上已硝煙散盡,大陳島、一江山島已被解放,國民黨海軍主力戰艦“太平號”也被解放軍擊沉,蔣介石集團雖然還盤踞著台、澎、金、馬,也隻能在東南沿海一帶進行一些無關痛癢的騷擾,無礙大局。解放後所進行的曆次政治運動如“三反”、“五反”、“肅反”、“鎮反”都已結束;農業、手工業、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我國已經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跨越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並可提前完成;全國各地,各條戰線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當年9月隆重召開,會上作出了一係列重要而正確的決議,尤其是劉少奇同誌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已基本建立,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雖然還有階級鬥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麵,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某某同誌所作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強調:需要堅持民主集中和集體領導製度,反對個人崇拜。雖然這些正確而神聖的決議後來被主席予以改變,未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但在當時確實給全國6億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並產生了極大的凝聚力,全國人民緊密的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正準備掀起新一輪的、更加波瀾壯闊的建設高潮!

當時的國際環境對中國也十分有利:抗美援朝戰爭已勝利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未能戰勝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不得不在板門店停戰協議上簽了字。有關恢複印度支那各國和平的“日內瓦協議”也已簽署,這說明,印度支那各國的民族解放鬥爭已經取得了初步勝利。東歐雖然發生了“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但,由於距中國比較遙遠,再加上報道也不甚充分準確,也未能對中國的政治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在蘇共“二十大”上,雖然重新評價了斯大林的功過是非,而中國也隻不過是公開發表了“兩論”(《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和《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表述了自己的立場,中蘇關係還未受到太大的影響,蘇聯援華的諸多項目還在按計劃進行:總之,當時國際、國內的局麵用一句人人常掛口頭的祝頌套話來概括,那就是:形勢大好!

為了適應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央某部委決定招收、培訓一批業務幹部,充實到所屬企業的基層中去,以滿足生產第一線生產和管理的急需。這次招生的地點集中在北京、天津、鄭州、武漢、重慶等幾個大城市;要求條件也比較高,都是應屆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青少年。程效羽就是在這次招生中被錄取的。

程效羽當年隻有十七歲,是北京市某中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他品學兼優,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麵都很出色,學習成績曆年都是名列前茅;他興趣廣泛,猶其喜愛文學藝術,博覽群書,廣試經綸,經常給報刊投稿,《中國少年報》發表過他的小童話,《中國青年報》發表過他的散文本來,他完全可以進大學深造,但他放棄了,為什麽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第一,在解放初期,上學能上到高中畢業已經是非常不易了,如果說大學生是‘鳳毛麟角’,那高中畢業生也稱得上是‘緊俏稀缺’;如果說進了大學就是‘準幹部’,而高中畢業參加工作也同樣會受到重用,機會多多,甚至還可能直接被吸收為革命幹部;即使不當幹部當了工人,也是很不錯的,因為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政治地位很高,經濟待遇也不比幹部差,所以高中畢業生上大學的願望並不像後來那麼強烈。程效羽當時就有這種想法。

第二,他十分向往偉大祖國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那個年代,北京剛剛回到人民手中,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到處都在熱火朝天地大幹快上,腳手架搭得一片又一片,新建的樓房鄰次櫛比,一幢幢地壩地而起,高聳的煙囪一根根地插入天空,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轟轟烈烈的景象,令人振奮,令人激動。那時,有一首很流行的革命歌曲,叫做《我們要和時間賽跑》很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景,歌詞大意是:

火車在飛奔,車輪在歌唱,

裝載著木材和食糧,

運來了地下的礦藏,

多裝快跑快跑多裝,

把原料送到工廠,

把機器帶給農莊。

我們的力量移山倒海,

勞動的熱情無比高漲,

我們要和時間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