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東南亞地區和國家的習俗和禮儀(1 / 3)

一、港、澳、台地區

1.宗教信仰

台、港、澳同胞主要信仰佛教,此外還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他們中的回族同胞則信仰伊斯蘭教。

2.禮俗

香港、澳門地區民間流行一種叩指致謝的禮節。當他們接受別人為其獻茶、敬煙、斟酒、布菜或端飯時,立即將手彎曲,用幾個指頭輕叩桌麵,以示謝意,叫做叩指禮。

3.飲食習慣

台、港、澳同胞的飲食習慣與祖國大陸基本相仿。許多人回內地時喜吃家鄉菜和各地傳統的風味小吃。一般喜歡品嚐有特色的名菜、名點,愛喝“茅台”一類的名酒,以及“龍井”、“鐵觀音”等名茶。

4.節日

港澳台地區的節日如同新中國成立前的內地,注重過中國傳統的農曆節日,如端午節、春節等。當然,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人也習慣過西方的聖誕節等。

5.禁忌

在香港,人們習慣講“恭喜發財”,而不願說“新年快樂”和“節日快樂”,因為香港人忌諱“快樂”的諧音叫起來與“快落”相似,而人們過年過節特別忌諱“落”字,尤其是做買賣和上了年紀的人,更是不願聽到他們“快落”之類的話。

香港還有討厭“4”的習慣。因香港人大都講廣東話,“4”與“死”在廣東話中同音,因此人們避免用“4”來標誌。在其它場合,也盡量少用“4”字,在遇到非說“4”不可時,就用“兩雙”或“兩個二”來代替。

台灣民間禁忌有“送巾斷根”、“送巾離根”的說法。按照民俗,辦完喪事,送手巾與吊喪者留念,其含義是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因此,平時切勿將手巾贈人。

忌以扇子贈人。因有“送扇勿相見”的說法,其意是一到深秋,扇即拋棄不再利用。

忌以剪刀贈人。意為“一刀兩斷”,含“永別”之威脅感。

忌以傘贈人。台灣話“傘”與“散”同音,“雨”與“給”同音,因此“雨傘”與“給散”諧音。

台灣有喪家既不蒸甜果,也不包粽子之忌。倘以甜果或粽子送人,即把對方視作喪家,為不祥之兆。

吃飯時忌把筷子插在飯碗中央;忌用筷子敲碗;忌拔白發,認為會愈拔愈多;忌拔腳毛,認為拔了會見到鬼;忌夜晚洗燙頭發,認為洗了會中風等。

二、日本

日本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與中國交往頻繁。日本是個勤勞、智慧的民族,他們的好勝心較強,這和日本資源匱乏以及所受傳統教育有關。

1.宗教信仰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數日本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

2.禮俗

日本人注重禮儀,在待人接物上謙恭有禮,在語言和舉止方麵講究禮貌。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相見時極重禮節。通常要脫帽鞠躬,互致問候。在接待客人或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送物接物需雙手,以示禮貌。日本人在性格、意誌力、自製力、紀律性和辦事認真方麵表現較為突出。

日本人日常的禮貌口號是“不煩擾他人”。在社會生活中,為了不給人添麻煩,在公眾場合,講話聲音很小,盡力避免爆發性的高聲說笑。女士們往往以手掩唇微笑輕言。人們以吵鬧哄笑給他人帶來不便為不道德。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相見時,極重禮節。通常要脫帽鞠躬,互致問候。在接待客人或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送物接物需雙手,以示禮貌。人們在交往交談時,日本人經常使用自謙語,貶己抬人。常用的見麵禮節話有“您好”、“您早”、“晚安”、“再見”、“拜托了”、“初次見麵,請多關照”等。

在日本,自古以來家家都有父係尊長,俗稱“家長製”。此製曾是日本封建製度的社會基礎。一直到現在,一家之長在許多家庭依然是最有權威和尊嚴的人。自古以來,日本還一直流行著“長子繼承製”,俗稱“護家”。這種傳統的俗製,是與日本的“家長製”密切相關的。為了確保“一家之長”的權威和嚴防家業分散,日本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大力維護長子繼承權,並把其他子女排擠出去。於是,長子就成了老一輩家業當之無愧的合法接班人,而其他子女隻能外出另謀生路。

日本的工作年度和學業年度的計算,都是從每年的4月1日開始,至次年的3月31日終。各級公署、企業、公司、學校,都要把4月1日當做新年度的首日。日本人認為,元旦是人們每年新生活的起點,而4月1日則是每年工作與學習的起點。每年4月1日,各單位都要舉行接納新成員的儀式,各學校也要舉行開學典禮,中央與地方要開始執行新年度的財政預算。

日本人喜好柔道。柔道是日本傳統的以健身養神為要旨的攻防武術。它不使用武器,進行攻防較量的兩人巧用對手的攻擊力量,將對手擊倒、摔倒或壓倒,從而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