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校德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山東省棗莊市第九中學校長李世遠
黨和國家對學校德育工作一貫高度重視,近幾年來,又接連擬定了《中共中央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各級各類學校在這些政策法規性文件指導下,自覺地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應該肯定,學校德育工作抓得比較緊,開展了不少活動。但勿庸諱言,德育工作費力不小,卻收效不佳。其原因何在呢?
之一:缺乏德育工作的科學性,沒有能夠自覺地按德育篇辦事,甚至在實施德育工作過程中“存在許多嚴重違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德育規律的現象”。之所以如此,一是德育工作者對中央精神吃得不透領會不深,執行不力;二是對德育工作缺乏長遠規劃,規相安排,對其永久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工作起來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三是方法不當,不能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靈活可行有效的方法,而是一味灌箏;四是遠離時代和靑少年實際,針對性不強;五是深不下去,往往淺嚐輒止,流於一陣風或滿足於水過地皮濕。因噸,必須以科學的態度運用恰當的方法,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使其更貼近實際,自覺按教育工作的規律辦事。
之二;要改革更新德育內容。過去一直強調德育的政治性,即把“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作為德育核心來抓。現在這些仍是德育的主要內容,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它不再是德育的全部內容。其內容應更加廣泛,它應涉及到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諸多方麵,如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道德觀等,這輯是通常所說的“大德育”。更新德育內容,是為了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世界經濟和科技挑戰、二十一世紀人才激烈競爭的新形勢,努力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頑強拚搏精神,創業敬業意識,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高科技培養合格人才。
之三:環境因素不可忽視。所謂對學生個性品質產生影響的環境有社會大環境與小環境之說。所謂大環境,即學生所處的當今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包羅萬象、複雜萬端的時代。所謂小環境,即學生具體生活學習的家庭、社區、學校、班級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三個不同的社會領域。而人在幼小時主要決定性的是受家庭影響,因而有父母是子女的第—任教師之說;學齡期受學校影響最大,正如教師有人類靈魂工程師之譽;成人後則直接受社會影響,所謂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稱。因此,為了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必須淨化家庭、優化社會育人環境。
之四:必須注意德育的屆次化教育原則。曆來教育都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腳,德育工作也應因人而異、漸進發展。就學生整體來說,按年級可分為低、中、高的層次;以學生的道德水平而論,可分出良、中、下的層次;以道德內容論,可分為褒與貶的層次,以道德教育方式而論,可分為外與內的層次等。這樣做,既符合道德教育原則,可收到良好效果,否則,教育效果也就無從談起。
之五:必須重視有工作的滲進作用。要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各科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熱愛勞動、勤儉節約教育。通過種種社會實踐活動,如上山下廠,去老幹部活動中心、敬老院送溫暖,為失學兒童、災區小朋友、身患重病的同學捐款捐物,從中受到教育。通過言傳身教進行隱性滲透。家長及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其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因此,必須時時、處處、事事率先垂範,起榜樣作用。
加強對青少年一代的德育工作,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努力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千方百計地把學校教育工作搞好搞活,立杆見影,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