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明清音樂(二)(1 / 3)

明末清初的白在湄、自或如父子也擅彈琵琶曲《秋宮》、《秋塞》等曲。清代琵琶手華文彬則把收集當時人的琵琶曲譜,於嘉慶二十三年(118年)編訂刊印,成為我國第一個編集琵琶曲譜的人,為保存我國古代琵琶藝術成就作出了貢獻。

明清器樂演奏的發展,也歸功於新東器的出現。比如吹奏樂中的嗩呐。嗩呐最初流行於波斯、阿拉伯二帶,金、元時傳入中原,明清時得到廣泛使用。嗩呐形狀像喇叭,管上有7個按音孔。它是戲曲音樂和器樂曲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清代又稱嗩呐為“蘇爾奈”。此外,也有一些外來樂器,如洋琴,在康熙時從海外傳入,樣子與中國古琴相似,用銅絲為弦,與古琴不同的是,它不是用手指彈撥,而是用小錘敲弦發音。此外,鼓的品種也有了增加,如有大鼓、杖鼓、手鼓、龍鼓、行鼓、徘鼓、太平鼓等,所以以鑼鼓為主的器樂成為明清器樂不同於前代的一大特色。

4,群歌競相作百族舞翩躚“歌舞音樂

明清時期,歌舞在民間非常流行,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娛樂方式。這些形式多樣的民間歌舞中,漢族的花鼓、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藏族的囊瑪最為突出。

花鼓花鼓也叫秧歌。秧歌本起源於農村,每到春天插秧季節,婦女兒童一起湧入田間,往田裏插秧。為了鼓舞這種集體的勞動生活,往往由一位老年人撾大鼓。鼓聲?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所以稱為秧歌。安徽鳳陽地區的秧歌,人們稱之為鳳陽花鼓。民間流傳歌詞中說:“鳳陽鼓,鳳陽鑼,鳳陽人兒唱秧歌。”明清文人所寫竹枝詞中,也有“秧歌初試內家裝,小鼓花腔說鳳陽”的句子,可見花鼓實來源於秧歌。有一首《鳳陽花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說風陽,道風陽,風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蟲鬧災殃。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上麵這一首《鳳陽花鼓》,說的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把家鄉鳳陽定為中都,要人民為他養活大批士兵和官吏,加上連年水患,天災人禍,逼得人民隻能賣兒賣女,逃荒賣唱。表現了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

花鼓的表演形式非常淳樸,一般是男女二人表演,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另有一人拉胡琴伴奏,演出時列成一隊,舞姿簡單,隻是和著節拍前走走,後退退。步伐前後交叉,雙手隨舞姿思動,所以又稱“扭秧歌”。花鼓產生於農村,一般都表現農村生活,尤其是反映了農民困苦流離的生活,受到人們的

清代,花鼓漸漸從農村轉入城市,豐富了市民的娛樂生活。進人城市後,花鼓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萬壽慶典”活動中,就有“花鼓獻瑞”的節目。演出時8人登台,4人擊鼓,4人敲鑼,並用笙、笛、琵琶、弦子、鼓板伴奏,場麵增大,音樂亦大大豐富了。雍正、乾隆、嘉慶年間,花鼓在南方各省流行的過葙中,逐漸形成花鼓戲。劇中有說白,有歌唱,有各種角色,在戲台上演出。同時,街頭表演的“打花鼓”,也仍在城市中流行。同治、光緒年間,上海西園有表演打花鼓的街頭藝人,一般3~4個人一起,男的敲鑼,女的打兩頭鼓,其他人用胡琴伴奏,很能吸引人。

木卡姆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歌舞音樂。它有很悠久的曆史,也出現了許多木卡姆藝人,創作了大量木卡姆。比如麥烏拉納’衣力、阿布都熱合買“加米、買買提庫西提葛爾等有“依拉克戈壁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恰爾尕木卡姆”等。這些木卡姆由於流傳地區不同,曲體結構和音樂風格也不同,在新疆地區形成了四個部分:南疆喀什、和闐、莎車等地木卡姆有12套―;北疆伊犁地區有14套;·南疆麥蓋提、巴楚、庫爾勒等地也有12套,稱為多蘭木卡姆;新疆東部哈密木卡姆則有12套。

木卡姆是集聲樂、器樂為一體的大型套曲。每套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叫大克拉曼(大曲),結構比較複雜,有感情深沉的序唱,悠長纏綿的敘誦歌曲,還有舞蹈和穿插於其間的器樂曲;第二部分稱達斯坦(敘事詩歌),由敘事歌曲和器樂間奏曲組成,曲調抒情流暢;第三部分稱西熱普(娛樂),是舞蹈歌曲。’

木卡姆的伴奏樂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維吾爾族樂器,獨他兒是一種兩根弦的撥彈,音樂低沉柔和。塞他爾近似三弦,長柄,有小的梨形共鳴箱,蒙上皮革,柄上有線箍作為音位標誌。卡龍有點像管箜篌的式樣,用兩根竹片撥奏。其他樂器還有熱瓦甫,哈爾劄克等。

囊瑪囊瑪是藏族的古典歌舞,流行於西藏拉薩、日喀則等地。早在五世達賴的時候(順治、康熙年間),在西藏就有了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囊瑪。六世達賴非常喜歡囊瑪,並且自己寫了許多歌詞,使囊瑪風行一時。

囊瑪一般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組成。引子是器樂演奏,起準備作用,歌曲則抒情柔美,用器樂伴奏的舞曲情調活躍奔放,使整部舞曲在高潮中結束。

囊瑪的伴奏樂器,是一種稱為“紮姆涅”的六弦琴。形狀類似二胡,有六根弦,用撥子彈奏。八世達賴的時候,貴族登者班爵從內地把二胡、笛、洋琴等中原樂器帶人西藏,豐富了囊瑪樂隊。

跳月“跳月”是苗族的一種民間歌舞活動。清康熙年間,居住在貴州一帶的苗族人民,每當初春就有“跳月”的活動。“跳月”開始時,男的吹蘆笙在前,女的振鈴相應,邊歌邊舞。苗族的蘆笙;共六管,最長的管有4尺左右,最短的也有3尺上下,一般以三管為一排,分為兩排插在木製的匏內,每根竹管在插進匏內的管端裝有銅質簧片,吹奏起來一呼一吸,很有特色。

白沙細樂“白沙細樂”是雲南麗江地區納西族的一種以器樂演奏為主的歌舞音樂。它很可能是元末明初從內地傳入的。但是,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又經納西族人民不斷創造豐富。其伴奏樂隊有竹笛、伯伯、琵琶、二簧、小三弦、胡撥、胡琴(中音X、箏等8種樂器。其中伯伯即管。二簧即高音的胡琴,與京胡相似。胡撥即火不思。它的音樂低沉悠揚,尤其是中音的胡琴與伯伯的聲音,有一種草原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