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原始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起源很早,最初的歌曲大多產生於原始人們的生產勞動和情感生活之中。如:當初人們靠狩獵為生,就漸漸產生了描繪狩獵場麵的原始歌曲。在東漢人趙曄編寫的《吳越春秋》卷九中,保存了一支《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實(肉)。”意思是說:“砍下竹子,把它做成弓箭;用泥土做成彈丸,射擊飛奔的野獸。”這一首原始歌曲,生動地反映了原始人們的狩獵場麵,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青海大通縣出土的原始陶盆,上麵畫著3組舞蹈圖案,每組5人,都戴著頭飾,裝著尾巴,手牽著手在跳舞。圖案中的人把自己打扮成狩獵對象,“擊石拊(伍)石,百獸率舞”,祈求能打到更多的野獸,反映了當時的狩獵場麵及人們的願望。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逐漸進入定居的農業文明階段。農耕生活又成了音樂創作的源泉。傳說中有個叫葛天氏的古老部落,其樂舞的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也就是3人手裏拿著牛尾,踏足而唱由8支歌組成的歌曲。這8支歌的名稱分別為:《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其中《遂草木》是祝願草木生長繁盛,《奮五穀》是慶祝五穀豐收,《依地德》是感謝大地的賜予。
有一些原始歌舞,主要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相傳在陰康氏的時候,濕氣很重,人們精神呆滯,筋骨難以舒展,於是創作了舞蹈來鍛煉身體,驅散陰氣,使人們精神舒暢。《禮記·郊特牲》中有一首祭祀歌曲,歌辭為“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是人們祈求土地安寧,洪水不要泛濫,昆蟲、草木不要危害農作物生長的美好願望的反映。
大禹治水的事跡中,流傳著一個關於禹的愛情故事,留下了一首動人的愛情歌曲。相傳禹在治水途中,遇到塗山氏的一個女子。這位美麗的姑娘對禹情深似海。後來,禹到南方治水,她便站在塗山南麓,悠悠地唱著:“侯人兮猗!”意思是“那個等待的人啊!”這首情歌實際隻有“侯人”二字。“兮猗”兩字是感歎詞。“兮”,古音讀如“啊”,“猗”與“兮”字音相同。但就是“侯人”二字卻把塗山氏女子期盼等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始音樂中成就最高的,相傳是舜時所作的《韶》樂。這是一組歌頌舜的樂舞,它由9個段落組成,樂器伴奏,人們舞蹈,同時表演。傳說當《韶》樂演奏到全曲高潮時,連鳳凰都會聚集來傾聽這美妙的音樂。春秋時代的孔子,稱讚《韶》樂“盡美”“盡善”,他有一次在齊國聽到《韶》樂,甚至3月不知肉味,說:“想不到有這樣快樂!”
2.古樂從空盡 清歌幾處聞——夏商周三代樂舞
原始的歌舞,經過人們的不斷加工,代代相傳,水平也不斷提髙,夏、商、周三代,逐漸產生具有一定規模,帶有樂隊伴奏的宮廷樂舞。
夏代樂舞《大夏》,相傳是歌頌大禹治水功績的,共有9段。演出的時候,用編管樂器龠伴奏,舞蹈者每8人排成一行,共8行,稱為“八佾(力)”。表演者全都頭戴皮帽,身穿白裙,袒露上身,邊歌邊舞,粗獷豪放,質樸動人。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春秋時吳國有一位公子叫季劄,非常喜歡音樂。他前往魯國聘問,看到演出《大夏》時,曾感歎地說:“真好啊。禹為百姓辛勞而又不以為自己有德,如果不是他,還有誰能做到呢!”
商代樂舞《韶蒗》,性質與《大夏》相似:用來歌頌商湯討伐夏桀的功績。季劄在魯國,看到跳《韶蔆》舞,也曾感慨地說:“像聖人那樣弘大,尚且還有所慚愧,可見當聖人不容易啊!”
商代迷信盛行,統治者和民間都相信鬼神。當時,巫用占卜預測凶吉,在占卜時常用歌舞配合,仿佛鬼神附體,能替鬼神說話。所以,商代的巫樂與巫舞特別多,如:“舞雩”是求雨時跳的一種歌舞;“魃(中)舞”是祭祀驅邪時跳的舞蹈,等等。在這些巫樂中,巫也就成為商代精通音樂,並從事各種藝術活動的人。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在音樂上形成了注重等級的禮樂製度。不同的場合,如祭祀、朝聘,都有一定的儀式,配以一定的音樂。天子、諸侯和各級人士在享用音樂的規模上也都有一定的規定。天子享用“八佾之舞”,即8個人為1行,8行共64人,一同演出大型樂舞。諸侯用“六佾”,即6行,48人;大夫用“四佾”,32人;士“二佾”,16人。在樂隊和樂器配製上也有不同,天子的樂隊可以四麵排列,諸侯則隻能列三麵,卿和大夫二麵,士僅能有排列在一個方向的樂隊。
西周統治者十分重視音樂教育,設有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由大司樂統一管理。工作人員有樂師、大師、磬師、鍾師等,他們各有分工,如:樂師、大師負責教習樂舞,磬師、鍾師負責教習樂器。音樂教育的對象主要是貴族子弟。他們13歲時學跳《勺》舞,背誦詩書;15歲時學《象舞》;到20歲時,才可穿上絲織品,學《大夏》舞。
西周樂舞《大武》,融合、吸收了夏、商樂舞的成就,用來歌頌武王伐紂的戰功。演出時分為六成,即6段,每段都有音樂和歌唱。第一成:開始時先演奏一段音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示召集將士。緊接著,頭戴冠冕,手持戰斧、盾牌的舞蹈者從北麵進入舞場,肅立,仿佛在等候武王及諸侯的到來。他們齊聲唱著頌歌,祈求神靈保佑取得勝利。突然,舞蹈者連頓三次腳,表示出征的時刻已經到來。第二成:舞蹈者在5行進中做出各種擊剌動作,顯示戰鬥的激烈,將士的勇猛頑強以及必勝的信心。然後舞隊繼續前進,消滅了紂王的軍隊。第三成:出征的將士凱旋而歸,向南進發,去平定周邊部落。第四成:平定南方。第五成:舞隊分成兩列,分別由周公、召公率領,朝見武王。第六成:舞隊再次合攏,齊唱頌歌,讚揚武王的英明和周王朝的繁榮昌盛。《大武》代表了三代樂舞的最高水平。當時還有一些小規模的舞蹈,如:手裏拿著彩綢跳的帔(仍)舞,拿著羽毛跳的羽舞,以及揮動長袖跳的人舞等。
夏、商、周三代處於奴隸社會階段,音樂主要是供奴隸主階級享用的。當時宮廷內有許多專門的音樂奴隸,從事演奏、舞蹈。相傳啟喜歡在野外飲食,有萬餘人揮舞長袖,為他翩翩起舞。桀有女樂3萬人,每天早晨在端門演出歌舞,歌聲傳遍大小街道。紂王荒淫殘暴,寵愛妲己,讓人作了許多不堪視聽的淫樂。奴隸主們生前貪婪地享樂,死後還要用女東來陪葬。1950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商代大墓的祭祀坑中,挖掘到24具完整的女性骨架,旁邊還有一個精美的銅磬。這以具女屍生前便是樂舞奴隸,她們的年齡隻有22—28歲。著名的曾侯乙墓也陪葬了13個女樂,其中一人約25歲,其餘的隻有13—20歲。可見奴隸主階級對樂奴是多麼殘暴。可正是這些低人一等的樂奴,用悲慘的命運為中國古代最初的音樂成就寫下了燦爛的一頁。
3.詩言誌 歌永言——《詩經》與《楚辭》
西周時期,統治者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派人搖著木鐸到各地采集民間歌搖,叫做“采風”。通過采風,了解民情風俗,同時把收集來的民歌進行加工,以供朝會、宴獪時演唱,起到諷喻的作用。周代的民歌,經春秋時期孔子的整理,保存在《詩經》之中。
《詩經》所載之詩,都是樂歌。“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①詩歌與音樂是密切不可分的。現存《詩》305篇,原來都是配東的歌辭,能朗誦,能演奏,也能演唱,隻是後來聲律部分亡佚,曲調失傳,才成為純粹的詩歌形式。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就是民間歌謠,有15國風,包括廚南、召南、邶、鄘、衛、壬、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試…等地的民歌。這些民歌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反映奴隸辛勤勞動的號子,又有反映人們不堪奴隸主壓迫的反抗歌曲,而占很大比重的則是歌頌愛情生活的民歌。如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呱呱叫著的水鳥兒,牧場嫩草為我采,我愛嫩草美得怪。不是你草兒有多美,隻因美人送它來。這首情歌描寫男女約會的情景,以男子的口吻寫出,既有焦急的等待,又有歡樂的會麵,更有幸福的回味,感情大膽而熱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站在河心的小洲上。那苗條善良的小姑娘,正是這青年的好對象。描寫了古代一位男子追求一位美麗姑娘的情景,充滿了真摯、純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