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一前500),名嬰,字平仲,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縣)人,我國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晏子的父親晏桓子是齊國正卿。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桓子卒。晏嬰繼承父位為正卿。
晏子一生經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執政達50餘年。春秋時期,陪臣執國命,公室衰微,政在私家。晏子為政,張公室而抑私家。他盡忠極諫,不為強暴所屈。齊莊公六年,齊大夫學殺莊公,立景公,以自己為右相,慶封為左相,劫持諸將軍、大夫及士庶到太公廟,命令每人都要立誓:不幫助崔慶而幫助公室的,就得不到好下場。並且一連殺了7個人,威脅到會的人。輪到晏子盟誓時,他捧著杯血,仰天歎息,說:“崔子無道,殺了他的君主。不幫助公室而幫助崔慶的,就得不到好下場。”崔杼逼著他說:“你改變剛才所說的話,則我與你共享齊國,你不改變,則戟在頸,劍在心,你仔細考慮吧!”晏子大義凜然地回答說:“用刀殺我,我如失誌,這是不勇;用利誘我,我如背君,這是不義。我不改變我剛才所說的話!”最後,崔杼因其名望太大,終不敢殺他。
晏子的政治眼光很敏銳,他很早就看出齊國的政權終有一天會落在私家田氏的手裏。齊景公九年(前539年),景公派晏子出使晉國,在叔向問及齊國情況時,晏子回答說:“齊國現在是衰世,政權一定要落人田氏手裏。人民三分勞動成果,二分人於公室,自己僅占三分之一。公家積聚無數,糧食朽敗了不能食,人民卻受凍挨餓。而田氏對人民慈惠,大鬥借出,小鬥還進,人民愛之如父母,歸之如流水。政權要想不落入田氏手裏,這怎麼可能!”他曾反複地向齊景公表白自己對齊國政權落人田氏的憂慮,勸景公用禮限製田氏的崛起,但是景公未予重視。
景公是一個荒淫奢侈的君主,晏子為相,盡忠極諫。他規勸景公不要迷信鬼神、不要任邪去賢,不要奢侈淫逸,不要嚴刑重罰,不要繁役厚斂。晏子的諫君,多采取諷諫的方式。1有一回,景公想更換晏子的住宅,晏子推辭說,“我的住房鄰近集市,早晚都能知道市場行情,不換更好些!”景公笑著說:“你的房子近市,你可知道市場上什麼貴什麼賤嗎?”當時景公酷於刑罰,有很多被砍了足的人,要買踴穿。晏子就回答說:“踴貴鞋賤。”景公聽了很羞愧,連臉色都變了,於是減輕了刑罰。景公很喜歡的一匹馬死了,一怒之下就把養馬人抓起來,想殺掉他。晏子對景公說:“慢!等我指出養馬人所犯的罪惡再殺,也好使他死而瞑目。”景公同意了。晏子數落養馬人的罪過說:“你的罪有三條,一是使景公死了最喜歡的馬;二是使景公因馬的緣故犯了亂殺人的錯誤;三是使景公因亂殺人而積怨於百姓,聞惡於諸侯。有這三條,你還不當死嗎?”景公聽了,幡然悔悟,釋放了養馬人。晏子的這種諷諫,富於機智和幽默,起到了良好的規勸作用。
晏子為政,極其清廉,他自己的生活極為節儉。他屢辭景公的封賞,包括封邑、千金、狐裘、車馬等等。齊景公3年(前545年)沁齊大夫欒、高、陳、鮑4家聯合起來,攻慶封氏,慶封氏敗亡魯國,後又奔吳。4家就瓜分慶封氏的家產。景公把原屬慶封氏的邶殿60邑贈與晏子,晏子辭而不受。髙氏感到奇怪,因為富貴是人之所欲。晏子回答高氏說:“慶氏封邑很多,滿足了欲望,所以有敗亡的結局。我的封邑不多,如果接受了邶殿,也像慶氏那樣滿足了欲望,那麼敗亡也就很快了,我不受邶殿,這不是討厭富貴,乃是怕失去富貴!”他始終沒有接受邶殿的封賞。後來,他在吳公子季紮的勸說下,把原有的封邑亦歸還了公家。這種清廉的政治,使他贏得了聲望,在以後欒、髙、陳、鮑的兼並中終於免於禍難。
晏子的生活極其節儉。他認為節儉可以養德。一生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而把奉祿盡數接濟窮困的親戚和國中的處士。景公多次因晏子的住宅破舊而想給他更換新居,他對晏子說:“你的住宅靠近市場,既吵鬧,又低濕破舊,換個高爽向陽的新房吧!”晏子說:“我的房子先人都住下來了,我為什麼不可以住呢?不要麻煩管理住宅的官吏了!”景公九年(前539年),晏子出使晉國,景公趁他不在家的機會,拆掉他的舊房,又使其鄰人搬遷,擴建了晏子的舊宅。等到晏子回國,新房已經落成。晏子一方麵拜謝景公的關懷,一方麵又拆掉新居,恢複舊居,讓搬遷的鄰居又重新搬回來。他認為鄰居好重於住宅好。景公不同意他的做法,他又請陳桓子說情,終於恢複了舊宅。晏子的飲食極為簡單,有一次晏子正在吃飯,恰巧景公派使者來,晏子請使者吃飯,一人之食而二人吃,結果使者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晏子常穿粗布舊衣上朝。外出始蜂是坐舊車舊馬,景公曾多次送新車好馬給他,他都沒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