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風似剪刀,剪出細柳千萬株。
渭城朝雨邑輕塵,輕掃柳林藥王堂。
柳林鎮是“藥王”孫思邈隱居山下的一個小鎮,這裏街巷整齊,民風淳樸。
二月雖是初春,但天氣尚未轉暖。日上三竿,淡黃的陽光照在大地上,地處渭北高原南緣的柳林鎮才有了幾分暖意。
“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龍王心裏愁。”
閑人居客棧門前的古道上,十幾個孩童聚集在一起,手牽手,拉著圈,一邊轉一邊念,嬉戲著玩耍著。
緊挨古道邊的空地上擺著四五張桌子,桌子後頭砌著灶台,上邊架著一口大鍋,鍋裏冒著熱氣。
熱氣騰騰的大鍋後邊,一位膀大腰圓的大嬸,一手筷子,一手笊籬,麻利的翻調著鍋裏的麵條,不時的抬起頭,朝著古道上來往的行人吆喝一聲:“好吃勁道的油潑麵,吃一碗頂十碗。”
一個儒生打扮的青年男子,踱著懶洋洋地步子,沿著古道慢慢悠悠地走上來。
“先生,過來吃碗我家的油潑麵,進山腿腳有力道。”煮麵的大嬸瞟了一眼古道上的來人,扯著大嗓門喊道。
男子聽到大嬸的吆喝聲,眉頭微皺,一扭身子,臉朝著大嬸走了過來。
煮麵大嬸無意間憋了他一眼,正巧看到他轉身,一個正常的轉身動作,在他做來,卻有著說不出來的瀟灑、儒雅和優美。
大嬸忍不住地停下手中活計,打量起他。
他身著一件石青色的長衫,沒有係腰帶,手中拿著把摺扇,後腰上斜掛著一根玉簫,身軀雖然高頎,但腰部線條卻是非常曲順。
“一碗麵,不要放蔥。”男子神情慵懶,聲音也是懶懶的,對周圍的人和事顯得漫不經心,毫不在意。
“唉,好,這就來。”煮麵的大嬸回過神,繼續撈鍋裏的麵條。
辰斯言擇了一張人少的桌子,悠閑的坐下。他將斜掛在後腰上的玉簫拿下,同手中摺扇一並擱在桌邊,手指輕敲著桌麵,等待著上麵。
“好兵器。”
辰斯言聽到說話,微微一驚,回首一瞧,隻見他的下手坐著一個老頭,模樣看去有些古板。
老頭大口的吃著麵條,就著蒜,很快就將一大碗麵條吃的幹幹淨淨。吃完麵條,老頭又要了一大碗麵湯飲下。
吃飽喝足,老頭心滿意足的打了兩個響亮的飽嗝,丟下錢走了。
辰斯言眉梢動了下,看著老頭往山上去的背影,右手撫在桌邊的玉簫上。
二月二古廟會是柳林鎮自唐代流傳下來的習俗。每年的這一天,是柳林鎮最為熱鬧的時節,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或結伴、或全家、或獨行,都會前往藥王山的寺廟祈福還願。
進出山的香客越來越多,吃飯的人越來越多,店攤生意也越來越熱鬧。由於每家店攤的桌椅有限,那些歇腳喝茶和吃麵的香客相互拚桌。
認識的不認識的,喝茶和吃麵的湊在一桌上,等麵上桌時間,這些人閑著無事,便江南江北、天上地下地閑聊起來。
一群閑懶漢子隨心所欲地東拉西扯,信口開河,胡吹猛侃,聊得沒邊沒界的時候,忽聽古道南邊遠遠傳來一陣清脆而又急驟的馬蹄聲。
馬蹄聲由遠而近,吸引著古道兩旁的所有吃食的客人和店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轉過頭去,目迎著這疾馳而來的客人。
辰斯言眉毛微挑,臉上不禁微露驚詫之色,他隨即站起身來,向著道邊張望著。幾眨眼的功夫,騎影已從攤前掠過,馬蹄卷起的塵土,落滿了食客的碗裏。
“喂,你趕著去投胎,揚老子一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