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弗裏奇說得好:“……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動力。很多傑出的偉人都曾遭受過心理上的打擊及形形色色的困難。若非如此,他們也許不會付出超群出眾所必需的那種勞動。”他還指出:“忍受痛苦而不氣餒,是青年科學家必修的嚴峻的一課。”
勇於麵對艱難險阻,不怕挫折和失敗,這是一切培養自己的積極心態,有誌於成功的人必修的一課。這一課隻是知道道理是還不夠的,還要具有這樣一種意識:成功的路上充滿了艱難與困苦,它需要我們的自信和勇氣去一步步堅強地走下去。
成功和失敗是事物發展的兩個方麵,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些話我們大家都知道。但在實際生活中,隻有自信主動、心態積極、堅持開發自己潛能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意。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這意味著什麼呢?無非有三種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開辟一條路;二是某處故障作怪,應該想辦法解決;三是還差一兩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這三種可能都會引到你走向成功。失敗有什麼可怕呢?成功與失敗,相隔隻有一步。即使你認為失敗了,隻要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心理態度、自信意識,還是可以反敗為勝的。有人說,過分自信也會導致失敗,但所否定的隻是“過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丟麵子,怕別人說三道四,那麼失敗傳遞給你的信息隻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人生在世,誰不希望自己的事業成功?但追求成功就難免會遇到挫折與失敗。尤其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機會增多,風險也隨之增多,失敗的概率也隨之增加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碎“害怕失敗”的枷鎖,增強對失敗的承受力,並在挫折與風險中磨練出堅韌的意誌力,隻有這樣,我們才會獲得成功。
你不是天生的失敗者
1818年,9歲的林肯母親去世。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雖然說他很傷心,但他下定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接著,林肯又著手自己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也倒閉了。在此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四處奔波,曆經磨難。
隨後,林肯再一次決定參加州議員競選,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定婚了,但離結婚的日子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1836年,他得了精神衰弱症。
1838年,林肯覺得身體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竟選美國議會議員,但這次依然沒有成功。
林肯雖然一次次地嚐試,卻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嗎?
林肯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麼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林肯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接連的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林肯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方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林肯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