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知道謙虛了,不錯,進步很大。”我先表揚了她,然後說道,“既然她不說,那麼我給你們說吧,就是要求英國全部返還被他們在鴉片戰爭和以後曆次侵華戰爭掠奪去的那些存放在大英博物館裏的所有中國曆史文物,少一件也不行。外交部就按這個底線去談,咱們那些散落在海外的國寶使應該回家了,祖宗的寶貝怎麼可以長期放在人家那裏啊!”
“對,對,對!”總書記一下子來了精神,連說了三個“對”字,“我們一百多年的國恥終於可以昭雪了,當為此浮三大白。”
“哈哈,的確是個好主意,我立即安排文物局和外交部共同研究,先把要收回的文物清單拿出來,對於那些散落在英國民間的和其他博物館的我國文物我們也要,不能便宜了這些混蛋。”項總理也開了竅。英國大英博物館裏麵珍藏了許多中國文物,在東方中國館裏隻要上了樓梯,就能看見一尊漢白玉雕刻成的大佛矗立在樓梯轉角中央。佛足站立在底樓,可佛首卻已經在三樓之上。佛麵莊嚴,氣韻生動。是難得的希世珍寶,在樓梯平台上還有三口巨大的青銅銘文鍾,在正廳裏還有許多古代文物,中央牆上的巨幅敦煌壁畫,是早期的英國探險家們從中國的敦煌偷盜出來的。從那壁畫上三位雍容華貴的菩薩身段優美、體態勻稱、麵相豐腴、肌膚細膩、雙手纖巧、兩足豐碩、風度瀟灑、文靜矜持、天衣飄忽、儀態萬千的描繪手法來看,此乃我國盛唐時期“濃麗豐肥”的人物繪畫,筆法高超嫻熟,確是中國敦煌之國寶。而在敦煌,那壁畫的原址卻留下了幾個黑糊糊的大窟窿。英國強盜搶了我們的東西人東西後,竟然還要在大庭廣眾中展出,這種恬不知恥的強盜邏輯也隻有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才能發明出來,在壁畫前麵還存放著中國古代的三尊雕塑,中為中國遼代的炻質羅漢,左為中國道教代表,右為笑口常開的胖彌勒,這些大多是16―17世紀中國的作品。在這個中國館裏還有收藏著大量的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擄奪來的玉器、青花瓷、漆器及竹編、金銀等菩薩雕像,古代名人字畫更是不勝枚舉。在展廳中就有宰相劉墉(劉羅鍋)的草書真跡。而在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及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了1。3萬件,而我們中國現存僅有1/3。在中國研究敦煌曆史的時候,我國學者都有“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的嗟歎。在大英博物館中還有東周時期的(公元前770―221年)的造型奇特的“鎮墓俑”,這種展品現在已經是海內絕作。還有公元前3500年新石器時代的玉雕,西周(公元前1050―771年)的青銅祭器,以及各個年代大量的景泰藍、唐三彩、鼻煙壺等,根據我們不完全統計,各類文物的總數在10萬件以上,有些絕本孤本的文獻資料都在大英博物館。還有些文物他們知道其重要性,早就不拿出來展出了,比如那個《永樂大典》在成書的時候有正文22877卷,凡例、目錄等60卷,共計22937卷,裝訂成11095冊,約三億七千萬字。在當時隻抄寫了一部,並未付印。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朱厚命閣臣首輔徐階(1494―1574)監督儒臣109人摹寫了副本,至隆慶初年才完成。原本藏於南京,滿清入關時毀於明亡之際,副本藏於北京皇史,清軍入關以後也逐漸散失。由於這部浩瀚的集經、史、子、集、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奇技等為一體的大型百科全書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類書,同時也是沒有付印的絕世孤本書,其價值可想而知。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四庫全書館時已散失了2400多冊,剩下的9677冊存放在宮內。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永樂大典》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後經清點僅剩下64冊。世界上現存的《永樂大典》也大約隻有370多冊,遠非全貌,這是我國文化史上一個無法估量無法彌補的損失。而這些現存的《永樂大典》還有相等部分藏於大英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等地。
關於交接戰俘的談判開始進行的很順利,英國方麵主動提出願意拿出一定的物質回報作為對中國的補償,可是當聽到我們要收回文物的時候,談判變的異常艱難和進展緩慢,幾次都已經瀕臨破裂的危險。英國談判代表華來士。波頓公爵本身就是一個狂熱的文物收藏家,他知道這些文物對於中國人民意味著什麼,更知道這些文物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現在的談判英國方麵已經讓步到了同意大部分返還中國文物,可是在清單上幾個重量級的文物他們還是拒絕歸還,談判已經拖了3個多月了,現在還是沒有最後定下來。外交部長把這個問題反映到我這裏來。“這些英國俘虜在我們這裏每天都要消耗我們的物質,都他媽的要吃我們的糧食,這麼養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我心裏在琢磨著怎麼再把這些頑瞑不化的英國佬再折騰一次,要叫他們徹底的老實的坐到談判桌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