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許田圍獵時故意表露出自己的篡位意圖,以試探臣下。當時大臣們敢怒不敢言,隻有關羽“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倒是劉備“搖手送目”,攔住關羽,還用語言恭維曹操說:“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於是當董承、王子服等人憑漢獻帝血寫密詔結盟討伐曹操時,把劉備也拉入這個政治集團之內。劉備簽名入盟後,“為防曹操謀害,就到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不想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劉備這樣誌向遠大的英雄突然種起菜來了,必有所圖。於是派人將劉備請往丞相府,“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演出一段膾炙人口的曆史戲劇。
當時,曹操幾乎明知故問,甚至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所擔心的是討曹聯盟之事暴露,聽到曹操稱自己為“英雄”,以為事情已經暴露,手中匙箸也掉在地上。為避免曹操進一步懷疑自己,隻好推說是害怕雷聲所致。曹操想這樣一個連雷聲都害怕的人,根本不是什麼“英雄”,於是將戒備的疑心放下。這為後來劉備借討伐袁術為名領兵出發,“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奠定了基礎。
劉備暫時的“不為”,是為了長遠的“有為”;表麵的“不為”,是為了實實在在的“為”。可見,韜晦之計就是在自己尚無足夠的能力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時,為防止別人幹擾、阻撓、破壞自己的行動計劃,故意采取的假象策略,是弱者在逆境中生存的重要手段。
弱者善用韜晦策略,同樣,強者也對它極其鍾愛。如果說處於弱勢的人為了保護自己,有向強勢者示弱的必要,強勢者又何必韜光養晦呢?這裏麵也有很多奧妙。一般來說,強勢者大權在握,處在比較顯眼的位置。他受人關注的程度就必然高,所要應付的事情也必然多。這會讓他把許多的精力分散在與人周旋、應付上。一個人如果沒有安靜思考的時間,長期處在顯眼的位置進行指揮、領導、周旋、應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識、智慧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處在領導位置的人,要學會避開眾人的注目,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回到比較隱蔽的位置。這樣的位置有助於人修身養性、恢複精力;有助於人們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的力量,這樣,當再一次投入工作中,就會獲得足夠的智慧和精力去麵對。所以,強勢者也常常會運用“韜光養晦”這種策略,隻不過強勢者和弱勢者運作韜光養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樣。
韜晦之計,鑄就了無數的曆史成功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韜晦之計有明確的目的性與功利性,具有極強的主觀意識。韜晦之計又有極強的進取性,雖然在表麵上有許多退卻忍讓,卻更顯示人的韌性與忍辱負重的內在力量。韜晦之計又因其具有極大的隱蔽性而具有極強的實效性,它往往以攻其不備而出奇製勝,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韜晦之計是精明人假裝糊塗的一種策略。正確使用韜晦之計,實在是把握人生潛規則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說,做人應懂得韜光養晦,隱藏鋒芒;做人更應當懂得保護自己,低調處世,不張揚、不炫耀,以避免小人的陷害。
不露痕跡地出點洋相,讓別人更“愛”你
向人示威是人人都會做的,向人示弱卻是少數人才會去做,因為這需要智慧和勇氣。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本身實力比較強,但你在麵對實力較弱的對手時,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那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