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我們的內在期望著什麼,不論我們的生命曆程會是什麼樣的,我們都需要讓我們的內在放棄一些錯誤的觀念。在我們的生命曆程中,一直都存在著讓我們覺醒和成長的機會,隻要我們沿著自己內在的軌跡前進,自然就能夠獲得滿足我們期望的存在。

我們在追求很多事物的過程中,常常會放棄,因為我們的心智看不到目前麵臨的阻礙、已經發生的教訓和我們要求發生的改變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心智甚至會看錯很多事情,把我們帶往錯誤的方向。因此,雖然我們一直在期望發生什麼,事情卻總是在往相反的方向發生。

我們必須向內看,擴展自己的信心和信賴,打開自己的心。我們需要信任自身內在的指導和衝動,放棄許多關於我們是誰的假象。我們將被給予很多成長的機會去改變那些假象。不論我們是在痛苦還是喜悅中成長的,最終目的始終是成長我們的內在目的所需要的成長。

隻有一開始就自由,我們才能獲得最終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其中沒有恐懼或勉強,沒有求取安全感的衝動。

——克裏希那穆提

自由歸根結底是內在的自由,我們無法從外界的任何事物中獲得自由。我們必須一開始就保持著一顆自由的心,去廣泛地探索,深入地研究,找到最根本的意義,不落入任何形態、公式、概念,才能夠獲得最終的自由。

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自由隻是概念,而非真實的東西。講到自由,我們要的是外在的自由,要的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想就怎麼想,自由地走動,以種種方式表現自己。我們的內在則有一種完全的自由,一種與時間無關的東西,不是心智拚湊出來,而又不逃避日常生活的現實。自由的美在於不留痕跡。老鷹飛行時不留痕跡,可是科學家會。想探索自由的問題,不但需要科學地觀察,而且還要像老鷹一般飛行,完全不留痕跡,兩者都需要。

我們似乎都認為自由的外在表現好像非常重要,但如果深入地探索自由的意義——內在的、完全的、整體的自由,並因此表現在外在的社會和種種關係之上的自由,就會發現,我們的自由並非是外在的表現,如果我們不能在內在獲得完全的自由,就看不到真實,看不到由恐懼導致的現實,看不到單調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沉悶、孤獨、絕望、焦慮。我們如果想知道是否真有這種自由,必須先明白我們所受的種種製約、麵臨的種種問題,日常生活千篇一律的膚淺、空洞、貧乏。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先明白自己的恐懼。我們不是要從內省上、分析上明白自己,而是要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要明白是否能完全沒有這些問題來妨礙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是受製約的,這是明顯的事實。我們的心總是受某文化或社會的製約,麵臨各種感受、種種關係的緊張與壓力,受經濟、氣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強製性等影響。我們的心所受的訓練一直是要接受恐懼,再試著逃避。我們從來無法完整而全盤地了解恐懼的本質與結構。不要隻是聽很多話、很多概念,這些東西其實毫無價值。我們要借由聽的行動,不但口頭上,而且在言談之外,觀察自己心的狀態;探索我們的心能否自由——不接受恐懼,不逃避,不說“我必須鼓起勇氣來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們深陷其中的恐懼。如果不能免去這種恐懼,就無法看清、更無法深入我們的心。

要一開始就自由,而不是最後才自由。因為必須先自由,才能探索、研究。要看得深,不但先要自由,而且還要有規律。自由和規律是在一起的。我們這裏所說的“規律”不是一般的傳統規律,一般的傳統規律是求證、模仿、克製、符合模式,我們這裏所說的規律是指“規律”最根本的意義,是學習。學習和自由是在一起的。自由有它自己的規律。這種規律不是由心施加給我們的。自由和學習的行動——這兩者是根本的。人除非自由地不落入任何形態、公式、概念的觀察自己,否則無從學習自己。這種觀察,這種認知,有它自己的規律和學習活動,沒有任何雷同、模仿、壓製、控製,其中還有非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