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人,總是要有夢想的,因為夢想,所以希望;因為希望,所以追求。

從前陪著長輩們聽戲,喜歡那一出《南柯夢》。舞台上咿咿呀呀,粉麵俊美的書生酩酊大醉,虛虛實實地經曆了許多金榜題名並洞房花燭的人間美事,可是春宵苦短,不過是一枕黃粱。戲裏戲外,粉墨登場,曲終人散,都是空蕩蕩的。

我們常會把那個做南柯美夢的人作為不求上進的人的例證:別做夢了,飯已好了。可是,從這其中也不難發現,惟有夢想,才是人生延續下去的力量,也就是向著自己想要的那種生活一直地走過去。

每個人的心裏,總是有著一些星羅棋布、林林總總的夢想。實現了的,就是引以為榮廣為傳唱的資本;沒有實現的,是留在心口上的一道熱熱的傷。宏圖大誌,說給世人聽,是自己今日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曆史背景;微弱的願望,曾經帶來無盡的喜悅,隻有自己還能夠偶爾想起。大大小小的夢想,堆積出一個人生。

常常以為成功的人,都會有與眾不同的童年,經曆豐富的成年,人生於他們,就是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拍電影一樣仿佛一開始就知道了結局,至於坎坷複雜的過程隻是給別人做做樣子而已。所以在平常人看來,他們的人生實在是穩、準、狠,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又漂亮又成功。

但是,並不是這樣的。他們的夢想,也是橫七豎八,在生命中唱著不一樣的歌。

那一年賣保險的克裏蒙·斯通,滿腦子想的隻是“明天,能多賣出一份保險……”所謂保險業的“大亨”,實在是遙不可及的一個幻象。

但是,特立獨行的可可·夏奈爾早早就打算創造她自己的風格了,誰也動搖不了她。

徐克詮釋了俠之大者,可是誰又能夠詮釋他當年執著一念的一件事——隻要有人能來找他拍電影。

一開始,踏踏實實的霍英東覺得,踏踏實實學一門手藝就是最大的夢想了。

魯迅先生把拯救人類的靈魂當做一生中最大的夢想;愛迪生用一輩子的時間不停地問著“為什麼”;樂聖貝多芬也用盡所有的力氣,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但是,溫莎公爵卻摘下至高無上的王冠,隻想換來婚禮上沃利斯深情款款的那一句“我願意”。

當年的“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一直堅信要走在別人的前麵,她自己就是要做別人的路標和方向。而少年時代的弗拉基米爾·普京,除了做個好男孩兒、好學生之外,似乎別無他求。

天才張愛玲做著“出名”的白日夢;天才帕瓦羅蒂卻想當一名普通的教師。

沒有人比畢加索更懂得青春的重要、成功的快樂,也沒有人能夠像畢加索那樣夢想成真,贏得生前身後名。但是幾年以前,在橫濱SOGO美術館的一次畫展上,我看到了文森特·梵高的作品。那麼寂寞和凝重的一件畫作,即使麵對著那麼多的參觀者,有的甚至激動得動彈不得,它依舊緘默內斂,色彩和線條仿佛緊緊地裹著一顆受盡了折磨的心靈。梵高堅持了整整37年,最後,選擇了死亡來保持夢想的完整。雖然今天,梵高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可是他卻早就用絕然的死,對全世界做出了一個拒絕的手勢。

就算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一樣懷著一粥一飯的小夢想,有夢,才有活下去的目標。白日美夢,也有成真的那一天。

其實,有夢,真的很好。

不知道今晚,你會夢到什麼。不過,隻要有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