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做中國式人情生意,長袖善舞席卷八方錢財(2)(1 / 3)

久經考驗的老江湖總結的不二法門是“酒桌上是注意力經濟,誰的話最多,誰就被灌得最猛,但一句話不說,一點酒不喝也是不行的。因此要分三步走,開局之時要熱忱敬酒,以示合作態度誠懇,為人熱情實在,值得做朋友;中場要盡量保持低調,隻簡單附和別人的玩笑而絕不另起話題,避免引起他人關注;結束之時大局已定,無論怎麼喝也不會被灌得爛醉了,不妨再度引吭高歌,給人留下個良好印象,最後還再留上幾個叫人回味無窮的小段子、經典語句什麼的。”

一天中午,李誌輝受老板的委托,出麵接待幾家運輸公司的老總。他們都是李誌輝公司的大客戶,這一次又要購幾十台車,對這樣的大單,自然不能輕易放過。但要想做成這單生意,就必須得陪他們喝好酒。當天晚上,李誌輝又要去陪上級相關領導喝酒。第二天,他還要接待合作夥伴,自然又免不了喝酒。第三天,倒是朋友請客,但多少總要喝一點才夠意思。所以,李誌輝就得連續地喝下去,最終會成為“酒精考驗”的幹部。其實,喝酒是一件令李誌輝很痛苦的事。李誌輝平素的酒量不行,一喝就難受,但為了公司、為了朋友,也隻有硬著頭皮頂上了。

酒桌上,三杯過後,一係列老套卻又實用的瞄準賓主、把握大局、語言幽默、敬酒有序、察言觀色,揣摩人心後,在公關部經驗豐富的職員配合下,他順利將對方拿下。李誌輝拍拍被啤酒脹大的肚子,欣喜又無奈地笑了。

然而,酒場畢竟不是商場,餐桌並不同於談判桌,爛醉如泥之際稀裏糊塗答應的事情,第二天清晨恐怕沒幾個人還能記得,一旦著手梳理工作才猛然清醒,“壞了,壞了,前幾天喝酒他說要給我的那些怎麼還不見拿來呀?”,於是在工作時間又電話過去談判,這時候,大家都頭腦清醒,權衡利弊得失,一點不含糊。最後,這生意做不做得成,還是要看雙方的優惠條件和可預期的收益情況。

說到底,酒,是認識朋友、加深感情的一種手段,在中國也是做成生意的較好的方式。

中國各個地方的生意人酒桌上的風俗習慣、話語體係、行為規範非常複雜,按西方強調細分和分析的學術傳統,寫出幾本博士論文來是綽綽有餘。有人分析了生意人在酒桌上的心理。大家在一起喝酒,一般都有幾個心照不宣的目的。第一是通過所謂的“酒風”“酒德”來分析取得關於這個人的人品、性格的信息。說到做到,一咬牙,一仰脖子,把酒喝下去的是夠朋友,講義氣;說喝不喝,扭扭捏捏,顧左右而言他的是不夠交情。這裏酒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很微妙、很理性地考驗他人、虐待他人的工具。一頓酒喝下來,對方是什麼人,至少對方對我什麼態度,大概就判斷出來了。雖然這是一種成本比較高昂的收集交往對象信息的方式,但也總算是達到了部分的目的。

喝酒的第二目的是拉近雙方的距離。中餐本身是一種儀式化非常強的進餐方式。大家圍坐圓桌前,一桌隻給一份菜單,一起點菜,一起伸筷,一起吃菜,倒退到物質沒那麼豐富的上一個年代,還有勸菜、勸飯,幫著夾菜、加飯等各種複雜花樣,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是:我們是一家人,吃完這頓飯之後,大家就要像一家人一樣互相照料了。酒的作用在進餐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這個信息。中國人平素都活在各自的小世界裏,一張看不見、摸不著的社交網絡像蝸牛殼一樣把大家限製在一個小圈子內,循規蹈矩,小心翼翼,隻有通過酒精的麻醉作用,大家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心理戒線慢慢打開,開始推心置腹地說點心裏話,所謂“酒後吐真言”。當然,也有人說過頭了,暴露了不該暴露的東西,或者許了不應該許的諾言。第二天,如果還記得自己說過什麼話,隻好後悔不已,大呼:“完了,完了!”

當地位高的一方是多人,有老大和他手下的時候,酒桌上的局麵就變得更加複雜了。首先,敬酒詞裏恭維人的分寸就非常難以把握。都說一樣的話,對方覺得,你把我誇得一朵花一樣,原來你到哪都是這套話啊?說不一樣的話,輕重更是不好把握,這個誇重了,那個不舒服;那個誇重了,這個又不舒服了。最可怕的是,對方陣營中有人開始當麵唱起反調了,說一些不鹹不淡的話了。生意圈裏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時候,敢於說出跟老大調門不一致的話的人,往往偏偏是老大最重用、對方陣營最關鍵的、需要繼續做工作的人物。你要是頭腦簡單,不對這種人表示特別的關照,而是一麵倒地去附和老大,那你就冤大了。

讓他人有錢賺,做四方生意賺八方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