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些人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丟了。社會上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鬥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過度包裝、極度美化的蓄意浪費,“長明燈”、“長流水”的隨意浪費等現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這些都是不良現象。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應牢固樹立“浪費也是腐敗”的節約意識,克服“花公家錢不心疼”的不良心態,形成“鋪張浪費可恥,勤儉節約光榮”的良好氛圍,使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一種精神。
“國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節儉不僅於國於家大有裨益,而且與個人得失也休戚相關。勤儉不是小氣,而是一種文明,應該被廣泛傳承,如果勤儉文明之風盛行於世,將是國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作為一個家庭,勤儉節約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家庭用水,盡量做到一水多用,淘米水可以用來洗菜,洗菜水亦可用於衝廁所、澆花,洗澡水、洗衣水、洗臉水等則可以用來拖地板,這既是一種節儉,更是一種環保。
道法自然
勤儉節約,不僅可以積累財富,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既要省錢,又要讓家人過上舒適的生活,不浪費一分錢,也不摳一分錢,這就是現代人勤儉持家的至高境界。
家以和為貴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道德經》
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小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
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能形成合力,大至一國,小至一家,上下團結,左右和諧,就會無往而不勝。
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之和,則戶納千祥;國之和,則國運昌盛;宇之和,則萬物繁榮。
有這樣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有一個家庭總是因為不斷的爭吵而非常羨慕鄰居一家的和睦,於是,這個家庭的長者就去向鄰居家求教。
鄰居家告訴他說:“我們家不吵架,是因為我們家壞人太多。”長者很生氣,以為鄰居是在開他的玩笑,壞人多,應該經常吵架才是啊。
沒過多久,長者無意中聽到了鄰居家的一次談話,談話的起因是發生了一次失誤,鄰居家所有的人都誠懇地檢討自己,說如果自己做得再好一些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失誤。沒有人推脫,沒有人為自己辯解,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壞人,有責任。
長者終於明白了,原來,鄰居以前對自己說的是真話。
在我們中國,“家”與“國”是天然聯係在一起的。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和諧的家庭關係,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
清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張廷玉以和治家的故事流傳至今。
張葉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麵幹預。沒想到,這位宰相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捎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主動把牆往後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不管是大家還是小家,都當以和為貴。隻有和睦,家才真正溫馨。如果人人以和為貴,哪來爭吵和戰爭?
那麼,如何協調好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呢?有關專家認為,創建美滿、和諧的家庭氣氛是關鍵。這種氣氛就是家庭的心理環境,它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
一是家庭的自然環境。如居處整潔、陳設悅目、純樸清淨,這樣的家自然令人心情愉快,反之則使人心情不暢。
二是家庭成員間要經常進行心理溝通。家庭成員若能在感情、興趣、愛好、談吐等方麵達到默契,互慰互諒,家庭中就會充滿溫暖感,若溝通不良,感情淡漠,則會令人鬱悶不暢,甚至產生隔閡與誤解。家庭成員間心靈上的溝通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交流,可通過言語和行為等方式進行。
三是情感上的交流。它包括夫妻間的感情交流,兩代人之間愛的傳遞,其交流主要通過動作、言語、表情、文字等方式。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有積極、開朗、樂觀的情緒,在與家人的交流中,要能夠時時注意運用積極而富有生氣的言語、表情、動作來感染其他家庭成員,創造出快樂的家庭氣氛。
四是生活情趣相融。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做到相互融洽、相互理解。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婚姻家庭領域出現了新的變化,人們的倫理道德、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家庭關係。但我們相信,隻要每個家庭成員從一言一行做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多溝通,家庭和諧就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