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寬容是人生的境界(1)(1 / 2)

課前提示:

中華民族是和諧的民族,從古到今都提倡中庸思想,追求忍、善、美,忍讓中庸寬容待人更是做人的一種最高人生境界。我們都提倡虛懷若穀,雅量大度,宰相肚裏能撐船,道理簡單,但這種襟懷博大的氣量,又有幾人能做到。寬容就成為一種度量,更是一種境界,我們要想在這個世上立腳,我們就要擁有寬容的人生境界。

1.宰相肚裏能撐船

在今天,我們連一點兒小事都很難容下,在我們身邊經常聽到看到為了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其實如果我們都能互相讓一步,我們的社會將更和諧。

康德曾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人之往來,總免不了磕磕碰碰,遇不快樂而生氣,這會破壞美的興致和辦事的順暢。朋友之間,免不了失約失諾,因此而生氣,這會挫傷友誼;在單位裏,免不了矛盾糾葛,因此生氣,這會帶來不良的心理和境遇。

與其讓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倒不如用自己的高尚言行來糾正別人的錯誤,讓自己良好的美德來顯示別人禮儀的缺陷。

不要一遇小事就生氣,那會使自己備嚐苦果,甚至還會丟掉自己的性命。

生活這把犁,一方麵割破了你的心,另一方麵掘出新的源泉。麵對挫折和失敗的不幸,要堅持學會承受,把傷痛轉移,就像蚌育珍珠一樣,重塑自己的傷口,在傷口處磨礪出一顆又大又亮的珍珠,閃閃發光,照亮人生。當眼前一扇門關閉時,重新打開另一扇門,就有可能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

哲人早就說過:“青年人犯錯,連上帝都會原諒。”隻要他能真心改過,何不敞開我們信任的大門,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再次走進我們的懷抱,這樣既拯救了一個失足的靈魂,又讓世界多了一分溫馨。

不光西方國家推崇容人的氣度,我國自古也有許多虛懷若穀的人。晚清大臣曾國藩雅量大度,善於因勢利導,引其長而棄其短,主張以“度”容“士”,以寬待人,換得人才濟濟於一府之大局麵。

曾國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騙的時候。有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隻見他高談闊論,談古論今,有不可一世之概。曾國藩禮賢下士,對投幕的各種人都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歡說大話的人。見這個人言辭伶俐,心中好奇,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騙事,正色大言說:“受欺不受欺,全在於自己是何種人。我縱橫當世,略有所見,像中堂大人至誠盛德,別人不忍欺騙;像左公(宗棠)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騙。而別人不欺而尚懷疑別人欺騙他,或已經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國藩察人一向重條理,見此人講了四種“欺法”,頗有道理,不禁大喜,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我所用之人。”此人應諾而出。第二天,拜見營中文武各官後,那人煞有介事地對曾國藩說:“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此人舉塗宗瀛及郭遠堂以對。曾國藩又大喜稱善,待為上賓。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暫時讓他督造船炮。

多日後,兵卒向曾國藩報告此人挾千金逃走,請發兵追捕。曾國藩默然良久,說:“停下,不要追。”沉默一會兒,曾國藩雙手把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邊的人聽到這句話,想笑又不敢笑。過了幾天,曾國藩舊話重提,幕僚問為什麼不發兵追捕。曾國藩的回答高人一籌:“現今發、撚交織,此人隻以騙錢計,若逼之過急,恐入敵營,為害實大。區區千金,與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噴飯”之餘,亦足見曾國藩的遠見與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