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自負型性格及命運(2)(2 / 2)

李廣是一個武功超群和好勇力的武將。還在漢文帝時,李廣剛從軍就因為“善騎射,殺首虜多”被提拔為郎中令,他的好勇常常表現在他“衝陷折關及格猛獸”上,為此漢文帝曾稱讚他“如令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司馬遷用了很多筆墨來表現他高超的騎射技術,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馬將,射追騎,射獵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闊狹以飲,射猛獸,射裨將,皆敘廣善射之事實。由於司馬遷在這方麵的渲染,使我們錯誤地把武功高超與優秀將領劃上了等號,其實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好勇力”對於軍人來說是一種優秀,隻有好勇力才敢在戰鬥中衝鋒陷陣,一往無前,才敢在強敵麵前臨危不懼,視死如歸。但是李廣過度的好勇力有時變成了“自負其能”,任性而行。一次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李廣斷定這三人定是射雕手,善射的天性和自負的性格使他忘記自己是一軍主帥,忘記了朝廷以防禦為主的戰略方針,不僅置大軍於不顧,甚至連一聲招呼都不打,就親自率百餘騎追逐三射雕手。

當他殺其兩人,得其一人時,卻遇見了幾千匈奴騎兵,這時他已無退路,隻好冒險地前進到離匈奴二裏遠的距離,並“皆下馬解鞍”迷惑敵人。

雖然這一次他能僥幸逃脫,但也不能掩蓋他自負的性格和違背朝廷戰略的錯誤。試想假如匈奴識破他的真相,他的後果要麼被俘,要麼戰死。而他丟下的大軍群龍無首,遇到匈奴很有可能是全軍覆沒。他沒有考慮由於個人的衝動將會給朝廷和軍隊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像這樣違反規定私自出擊,放在普通士兵或下級軍官身上都是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要說身為一軍主帥了。

李廣這種自負的性格,是隨處體現的。在戰場上“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無論打仗還是狩獵,都這樣任性而行,所以“數困辱”,也曾被猛獸所傷。出於對他的愛護,典屬國公孫昆邪曾向景帝進諫:“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戰,恐亡之。”

一個成功的將領必定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將領,而從李廣的幾次戰鬥情況看,他多在拚勇力、拚武功、拚箭法,說得更準確點是在逞匹夫之勇,沒有看到他如何謀劃,如何用兵,一旦遇到強敵或是數量超過自己的敵人,就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他逞強自負的弱點,使得他的軍隊處於被動的境地。要麼被敵人包圍擊潰,要麼全軍覆沒。像元光五年李廣率軍萬騎出雁門擊匈奴,結果是自己被俘,全軍覆沒。還有元狩二年他被匈奴包圍,盡管他個人與敵人戰鬥得非常勇猛頑強並最後突出了重圍,但是他“軍幾沒”。所以曆次戰鬥他少有勝仗,少有立功。

可見李廣多次參戰卻沒能立功,是他的性格問題,不是什麼“數奇”的問題。卓爾不群卻結局悲慘的人物,如項羽、陳涉、吳起、屈原、韓信等有著天然的認同感與同情心,他們的人生仿佛是一麵鏡子,不管自負者如何自命不凡,他的態度相形之下也就顯出了某種低下之處。自負是一種處於毛坯狀態的性格,還有待於世故風雨的打磨清洗,何況,從利益上說,自負者幾乎不可能從自負中得到多少好處。他既然連自負隻會討人嫌這一點都不知道,則又表明他其實還不配自負。於是,自負成了自負者的宿命。他悠然自得地在人群中晃動著傘柄,反使得所有的朋友都像傘尖上的雨珠,沒命地脫身而去。

所以一個自負性格的人在原則要堅持真實、真誠、真我;而信奉自由、自然、快樂的人生理念;把至誠、至拙、至真當作做事的指導思想。才能避免自負的個性在不停的成長,自信在不停的膨脹。揚善抑惡,壞的傾向要控製,好的方麵就發揚。成為一個低調的人,一個清心寧靜的人,性格自負的人才能把握好他命運中這把雙刃劍,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