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每一件雕塑品都體現著古人思想和語言,它講述著一個原始社會的先人們從崇拜生殖器到崇拜生殖,直至崇拜天地的動人故事。原始的雕塑藝術,經曆了從再現轉為表現,從寫意轉為象征的緩慢的發展過程。當它從實用性、裝飾性進而帶有比較濃厚的宗教色彩的時候,原始社會的雕塑藝術,也就達到了它發展的巔峰。然而,在雕塑技藝上則自始至終未脫質樸、自然的寫實風格。

1. 生殖崇拜的象征

原始社會有二三百萬年的曆史,然而在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上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共曆二三百萬年,當時人類使用比較粗糙的打製石器,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相當於人類曆史上從原始群到母係氏族公社出現的階段。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重要的有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猿人、馬壩人、長陽人、丁村人、柳江人、山頂洞人等。有的人類化石與文化遺物同出)可以稱之為雕塑藝術的東西,最早的也隻能從四五十萬年之前,北京猿人的生產工具上約略看出其具有美的一點意向:在他們粗糙的石器上,雖然隻是作過簡單的敲砸加工,也不難看出那種尖狀器、砍砸器或者刮削器已經能夠顯示出其要求實用性的“造型”意識了。這種造型意識,無疑是美術的最起碼的因素。這樣,經過了幾十萬年,到了“丁村人”(我國古人化石。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附近發現,故名。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所發現的化石有屬於同一個體的門齒兩枚、臼齒一枚。齒的結構具有原始特征,而齒冠和齒根較北京猿人細小。同時出土的有大量石器和伴生動物化石。1976年,在丁村遺址又發現丁村人小孩頇骨化石一塊)階段,石器有了進一步加工,造型更要求便於掌握,於是,有了對稱與均衡的感覺。到了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我國新人化石,蒙古人種的祖先。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內發現。共發現個體八個,其中較完整的有三具:男性老人一具,女性兩具。形態特征:頭骨粗壯,且較長,屬長頭型;額部傾斜,眉弓發達,眼眶低矮,梨狀孔寬闊;下頜骨頦孔位置較低,且較靠後,頦部突度較小。伴生動物有五十四種,其中不少已絕滅。解放前所發現的全部山頂洞人化石,巳於1941年在美國人手中被弄得下落不明)時代,就產生了比較洗練並帶有鑽孔的石器和製成細長而光滑的骨針了。骨針的孔,是在獸骨的兩麵對鑽而成的。形體大小一致的白色小石珠,形式均勻的黃綠色蛋圓形礫石,以及魚脊骨、海蚶殼和獸齒,穿孔後串在一起,是剽悍的男性向群居在一起的女性表示愛慕之情的最好禮品。

一萬二千年前左右,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分期中“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此時已有了農業和畜牧生產,生活資料有了可靠的來源,人們開始定居生活。廣泛使用磨製石器,已能製陶和紡織。我國各地普遍發現不同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不僅石器種類加多——如石斧、石鋤、石刀、石箭簇、石伊、石鐮等,非常普遍的現象是,這些生產工具的造型構思都與男性生殖器有關,都是陰莖和睾丸。山頂洞人的裝飾品的變形。人類的播種與植物的播種在他們的心目中沒有什麼區別。

新石器時代的最大特點,一是定居生活,二是有了農業生產,三是陶器的發明。這一時代陶器的塑造史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第一史。人們從編織器上塗泥,經火燒烤得到啟發,開銜創造了陶器。不久,又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起初,陶器是手製的,火候低,顏色不勻,厚薄不一,質地鬆脆,器形不整,紋飾不多。後來,出現了慢輪製法,再後來出現了快輪機製,器形也豐富起來。4300-4800年前,山東等地,盛行一種黑皮陶,其表裏差不多都可以看出有同心的圓線,這是采用先進的陶輪製作的結果,這種黑陶的厚度上下一致,質地細而堅硬,一隻20厘米的高足杯,重量不足40克,器壁最薄處甚至不到0.1厘米,最厚處也不過0.3厘米,技藝之高,達到驚人程度。故有“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讚譽以及蛋殼陶之稱。這一件黑皮陶陶杯,造型像什麼?不用害羞,事實就是事實,你說,它像不像陰莖?太像了,黑皮陶陶杯溝槽還劃上橫線與豎線來表示,男性的倒三角形陰毛裝飾在象征陰莖的把手之上。從陰莖裏流出的是人類的精液,從酒杯中飫進的是大地的精華,一出一進,有失有得,這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傑作!誠然,對於生殖器的崇拜,也有它自身的一個變化過程。剛才所看的黑皮陶陶杯是父係氏族社會(5000-4000年前)人們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而在母係氏族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自然災害又多,加上各種疾病的時時侵襲,使人們特別地崇拜生殖的功能,尤其是崇拜女性的生殖器。8000多年前,黃河中遊、上遊,江西、廣西等地,都以陶缽、陶罐作為女陰的象征物。距今7000年左右,全國各地都盛行缽、罐、盆這類圓口內凹的陶器。江蘇連雲港市、常州圩墩、吳縣草鞋山等地,常見有死者頭部覆蓋紅陶缽,陶缽的底部多鑽有小孔,這是再生觀念的反應,意味著死者進人女陰,將會再一次挽出,而陶缽底部的小孔,即象征子宮口。

大約在6000年前,先民們經常在缽、罐、盆的口沿上製作出“流”,這種流口器稱為匝,是古代盥洗用的水器,匝的流口是陰蒂處的標誌,這使得匜較之缽、罐、盆在象征女陰上更具逼真性,從而使缽、罐、盆在象征女陰上逐步處於次要地位,顯著地傳則被流口更為形象的陶鬵所取代。

5500年前,山東和蘇北地區,出現了陶鬵,同時在全國傳播。長江中下遊的陶禁多為兩個口,即將“流”變為小口,水從大口注進,小口流出,這陶鬵一大一小兩個口就寓指尿道口和膣口。

5000年前,開始流行斝、鬲、甗等陶器。它們都是三個袋足,陶鬲的三個袋渾圓飽滿,孕蓄著奔放的情感;輪廓的曲線美和整體的和諧感,賦予了無限的生命力,這正是女性豐腴的大腿的真實寫照,其襠部的堆飾,也正是陰毛的象征。不難看出,陶鬲的造型,表現的是女性的下腹部和大腿。陶葷形同陶鬲,一般腹部較高,其造型則是女性腹部及腿部的形象,陶甗則是在陶茚上加了一個胸部的形象。甗的襠部有一卍字紋,是男女性合的符號,因此,甗的造型是女性的胸部、腹部和大腿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