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知足常樂,不做金錢的奴隸和機器(2)(3 / 3)

快樂不是在解決外在問題的條件下產生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還會接踵而至。生活就是一連串的問題。如果要快樂,現在必須快樂起來,不要“有條件”地快樂。

小鎮裏有一對夫妻。男的在外麵開了一家公司,生意紅火。他沒日沒夜地忙碌,很少在家。兒子去很遠的地方讀書,幾個月才回家一次。

女人一個人在家裏,終日無所事事,日子過得不快樂。

男人想讓她快樂起來,就讓女人去親戚朋友家串串門,跟他們聊聊天,打打麻將。女人於是去親戚朋友鄰居家裏串門,聊天,打麻將。果然開心了一段時間。但話題聊完了,麻將打膩了,她又變得不開心了。

有一天,女人對男人說自己想開間花店。在女人看來,這裏還沒有人開,一定能賺錢。男人同意了,花店很快開張了。女人每天去花店做生意,她變得忙碌起來了。來買花的人很多,女人幹得很開心。

可是過了幾個月,男人算了一筆細賬,發現女人根本不是經商的材料。她經營的花店不但不賺錢,倒賠進去不少。

一個朋友問他:“你老婆的那間花店還開嗎?”

他說:“還開。”

“賺了多少?”

他笑了笑說:“錢是一分沒賺到,賺的全是快樂。”

快樂並不取決於財富。有許多人,整年像奴隸般地工作,放棄了每一個放鬆身心和追求快樂的機會。他們想,等自己有了足夠的金錢時,就會有更多的享受了。每一年他們都渴望著來年自己會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可以做一次奢侈的旅行。但是當第二年到來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必須再忍耐一些,節約一些。於是,一年年地這樣推遲,直到自己變得麻木。

最後當他們發現自己可以追求一點快樂的時候,一切都晚了。等他們可以去國外旅行,可以去聽音樂會,可以去購買一件藝術品,可以通過閱讀開闊自己的眼界時,他們已經沒有時間,沒有健康,或他們已經習慣了單調的、失去色彩的生活,熱情早已消逝了,願望早已磨滅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早已被長年的壓抑所破壞。

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一劇中寫道:“快樂和行動,使得時間變短了。”不論時間的長短,讓你的時間充滿愉悅的鈴聲。對於認為快樂並非生活中一部分的人應該一笑置之,因為他們是無知的一群。但是你也要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像你這麼睿智聰明。

智慧感悟:為了獲得真正的快樂,千萬不要為自己的快樂製定條件。生活中的快樂,不應該有條件。不論你是百萬富豪或是窮光蛋,每一天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衷心喜悅地享受生活。生活樂趣應從微小事物中去尋求:美味的食物、真誠的友誼、和煦的陽光、歡愉的微笑。

有了錢並非就有一切

不要將金錢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金錢也會有沒有價值的時候,也有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有人說“有錢就能擁有一切”。言下之意就是說錢是萬能的,隻要有了錢,就會有種種的物質享受,包括幸福,健康,快樂。但是,錢真的是萬能的嗎?

在《譬喻經》裏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曾有一名男子娶了四個妻子,他臨終時渴望帶個妻子陪伴。他叫來最心愛的第一個妻子,她冷酷地斷然拒絕:“我才不跟你去哩!”他又喚來第二個妻子,想有賴於她。結果得到的回答是:“我也不跟你同行!”第三個妻子則說:“我頂多能到你的墓前參拜,至於那個世界,我才不去呢!”

最後這個男子不得不央求平常以下人看待的第四個妻子,出人意料地她竟答道:“好,我樂意和你同往,即便那是在地獄之火中。我終世都不離開你。”她同意共赴黃泉。

這個故事中的第一個妻子,代表我們的肉體,這個為我們所最珍愛的身體,根本不可能帶到另一個世界。第二個妻子比喻財產、地位、名譽、權力,意指凡拚命追求、甚至以陷害他人為手段所獲得者,也無法帶到另一個世界。第三個妻子是指實際上的妻子,無論愛她多深,也不可能同赴另一個世界。至於第四個妻子,就是我們日夜所做的好事和惡事,這一切會隨伴我們到另一個世界,永不離開。

我們經常在擁有一些財富之後,就為那些財富是屬於自己的而得意洋洋。這非但不能提升,反而會降低我們的人品。

金錢是很有誘惑力,他能買到一切昂貴的物質,卻買不來沒有標價的愛和情感。

智慧感悟:人人都知道金錢的價值,表麵上看來,金錢的確是萬能的。因為金錢具有通用性,似乎一切都可用它來衡量。但有時金錢卻沒有任何價值。在涉及到感情、自尊、平等和自由時,即使再多的金錢也換不來這些。生命的過程中,一切物質都是不可靠的奴仆,要想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升華,明白人生的真諦,就必須放下這些本性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