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老師在談到教學經驗時說起了他怎麼管好一班小學生的秘訣。他的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遇到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該老師給學生的作業很多,而給學生的評價卻很低。在那位老師的筆下,很少有學生可以得到甲,得到乙已經很不錯,有許多學生拿到丙、丁。這使得學生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能諒解,學生對學習也漸漸失去了信心。
當這班學生升到他的班級的時候,他發現學生的學習情緒都很低,每天的功課也隻是勉強交差。更糟的是,學生都畏畏縮縮,一點也沒有小學生那種天真的模樣。
“我開始把作業的最低分數定為甲下,即使寫得糟的學生都給甲下,當然好一點的就是甲了,再好一些的是甲上,寫得很不錯的,我給他甲上加上一個蘋果,真的很用心的則給他甲上再加兩個蘋果。”
他所謂的“蘋果”,隻是一個刻成“蘋果”的印章蓋在甲上的旁邊。
除此之外,每隔一段時間就發獎品,隻要一個原來甲下的學生連得三個甲就給獎,依次類推。由於評分很寬,在每次發獎品的時候,學生們幾乎統統有獎,最小的獎是一張貼紙,最大的獎是一個鉛筆盒。
這種畫餅充饑的甲上加上兩個蘋果,使原來拿丙、丁的學生帶回去的作業簿也有甲的佳績。學生都變得歡天喜地,家長更是開心得不得了,非常善待那些原來被認為是“頑劣的子弟”。
從此,好像變魔術一樣,學生又有了開朗的笑容、天真的神氣,特別是每次頒發獎品的時候,教室裏就像舉辦節日盛會一樣,所有的學生全部改頭換麵,成為充滿自信、容光煥發的孩子。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沒有天生的“頑劣的子弟”。關鍵是看如何將“愛”撒播其心間。多給些讚賞和獎勵,讓其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把對孩子的批評改為鼓勵,那麼孩子在高興的同時,也更容易改正錯誤。同理,如果我們把對同事的責怪改為鼓勵,同事在改正的同時,也會主動彌補自己其他的不足;如果管理者把對下屬的批評改為鼓勵,下屬在保住麵子的同時,也樂意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唯有埋頭,才能出頭
人隻有埋頭做事、做人,才能有所作為,最後出人頭地。
一次,一位氣宇軒昂的年輕人,昂首挺胸,邁著大步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不料,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門。恰巧,這時那位前輩前來迎接他,見之,笑笑說:“很疼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獲。”年輕人不解,疑惑地望著他。“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老人平靜地闡述。
這位年輕人,就是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
據說,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他一生最大的收獲,並把它作為人生的生活準則去遵守,因此受益終生。後來,他成為功勳卓越的一代偉人。
由此想到,人生要曆經千門萬檻,洞開的大門並不完全適合我們的軀體,有時甚至還有人為的障礙,我們可能要不停地碰壁,或伏地而行。若一味地講“骨氣”,到頭來,不但被拒之門外,而且還可能被撞得頭破血流。學會低頭,該低頭時就低頭,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既是人進步的一種策略和智慧,也是人立身處世不可缺少的風度和修養。
蘇東坡在《留侯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天下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去甚遠也。”這也算得上是對學會低頭的另一種注解吧。
生活中,那些高調行事、高調做人的人,是難免會“碰壁”的。因為高昂著頭,就無法注視腳下的路,就無法平等對待身邊的人,這樣不“撞門框”才怪呢。所以,學會低頭,你才能收獲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