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部台灣電影在大陸突然火了。因為這部電影,我們認識了海峽對麵的那位知名作家九把刀,認識了清新可人的“沈佳宜”和青春逼人的“柯景騰”。
無數年輕人在電影院裏的銀幕前歡笑、談論或悲歎、流淚,隻為這部電影中透出的那種青春的迷茫、青澀和稚嫩。當社會現實走近身邊的時候,最終我們和電影中的主人公會發現同一個問題:許多美好,是我們錯過並無法再獲得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錯過那些美好呢?我經常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們錯過的,不僅有美好的愛情,還可能會錯過下麵這些東西:奪人眼目的業績、豐富廣闊的人脈;保證自由的財富、換取空間的升職;滋養身心的健康、愉悅自我的休閑……夠了!不能不說,在這個快節奏而且現實到精確的社會中,我們從青春期開始,就一次次錯過了許多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其中,固然有客觀的原因,比如:屬於你的背景、屬於你的資本、屬於你的時間、屬於你的運氣等。然而,看看和你曾經有著同樣境遇的朋友吧,難道他們也同樣錯過了那些美好嗎?應該不盡然吧。
在我上大學的那個年代,寢室裏最流行的娛樂項目不是DOTA,不是魔獸,也不是圍在一起看各種電影,而是撲克牌。
有一個階段,我深深地沉浸在這種遊戲中不能自拔,同樣如此的還有我們寢室的其他幾個兄弟。除了必要的上課、吃飯和睡眠,我們幾乎都趴在破舊的桌子上,享受撲克帶來的刺激和樂趣。然而,寢室裏的“老張”——雖然他不老——卻始終表現得很有節製,他會在睡前玩上半個小時,或者在周末打個通宵。平心而論,老張打得不算優秀,但也具有相當不錯的水平。重點是,每當老張要去自習室看書或者出去兼職上班的時候,誰也叫不動他。
不久後,我也感到自己狀態的變化,發現自己不再是以前的自己,而是被“撲克”這種東西控製和綁架了。睜眼是撲克,閉眼還是撲克。因此我告訴自己,要學會反過來控製娛樂,而不是被娛樂控製。很快,我退出了這個撲克圈子,學會跟老張一樣去按照日程做事。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種狀態——有序的、有安排的、充實的。
這種狀態的獲得,可能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比如,一開始的我非常不適應給自己排日程,但忍受著寢室同學的嘲笑和自己內心的懷疑,我堅持每天安排自己每個小時的活動內容,最終形成了習慣。再比如,經常在我打算去學習的時候,會傳來“玩一把”的邀約,聽起來誠懇而親切,似乎有非凡的魔力要把我拉過去,但我堅持充耳不聞,如是往返,牌友們有了新的對象,也就不再密切關注於我。
當然,直到今天,我在朋友圈子裏的撲克水平還是一流的。我開玩笑地說,這得益於我那段瘋狂歲月的“練習”,但顯然,隻有我內心清楚,學會控製比學會撲克對人生來說更重要。
看看寢室幾位兄弟的人生就知道了——最擅長自我控製的老張,是典型的“鳳凰男”。大學畢業後,他進入房產業,現在已經是一家大型房產企業的副總。許多人說老張是運氣好,不過在我看來,他那種對自我控製的能力,足以支撐他去掌控自己的事業;而那幾位始終沒有意識到自我控製重要性的同學,除了父母家境優越的,都發展得不盡如人意:有的在國企當個普通的技術員,拿著微薄的工資;有的則在政府部門裏守著冰冷的寫字桌,打算一輩子到頭拿個正科退休……當然,我並非強調工作有高低貴賤。我想說的是,一個人是不是會控製自己、多早學會控製自己,將能夠決定他的一生可以得到多少美好的體驗——無論是電影讓我們期待的美好愛情,還是更現實的人脈、事業、財富、名望和地位,以及保證這些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