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主營餛飩的小店,味道最為正宗,杭州本地人都知道。當然也不是隻有這麼一種吃食,餛飩帶湯,還可以配點杭州本地著名的特色小吃酥油餅什麼的。
酥油餅的名字由來,據說起於北宋大詞人蘇東坡,原本應該是叫“蓑衣餅”,後來因為諧音便演化成了酥油餅。此餅一層層、一絲絲,香脆鬆口,很受杭州本地人的喜愛,也是各大酒樓裏的必備小吃。
自打李謙進來後,店裏的生意竟是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很快就把餘下的座位也給占滿了,最後來的人見到店外也沒位了,隻能是找人少的座位拚桌。
此時正值晌午,來這吃東西的大都是些青衫打扮的文人,衣著打扮顯得很是簡樸,想來都是些寒門子弟。
像李謙這樣帶著丫鬟而來,以及身後那兩個派頭十足的公子哥,在這小店裏顯然是十分惹眼的,頗有那麼一些鶴立雞群的味道。
身後那兩人還好,至少看上去還比較正常,李謙這樣讓丫鬟上桌的就比較少見了。很快,眾人私下裏議論的話題就紛紛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一時倒也沒人能認出他的身份來。
子衿子佩姐妹倆坐著有些不自在,顯得有些拘謹,看向李謙時,他卻隻是回以溫和的一笑,示意他們不要在意旁人的眼光。
寶兒神神秘秘地湊了過來,在自家二叔耳邊小聲地報告道:“叔父,他們都在談論你呢。”
李謙這才想起,這桌上還有個小家夥,便壓低了聲音對他囑咐道:“回去後爺爺若是問起,該說的才說,不可亂說話,明白嗎?”
小家夥很是聰明,立即會意地點點頭,用一副大人的口吻保證道:“叔父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會守口如瓶的!此事出得你口,入得我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三人登時都樂了,李謙笑著用手指頭點了點那顆小腦袋,笑罵道:“這都什麼跟什麼呀,你在家裏不會淨偷聽大人講話吧?”
“哎呀,我沒有!”
寶兒立即驚醒,睜著一雙無辜的大眼睛,很是嚴肅認真地搖了搖頭,隨後又湊到李謙耳邊說道:“叔父,我保密可以,不過你下回還得帶我出來玩兒。”
“好好好------”李謙笑著點頭。
------
小店內議論的焦點,很快便從李謙讓丫鬟上桌之事,轉到了最近風頭正盛的------李仲卿身上。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他們所議論的正主兒,就坐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
李謙沒注意去聽別人具體說的是什麼,其實他心裏很清楚,凡事皆有兩麵性,有唱好的就有唱衰的。譽滿天下的人,往往也會謗滿天下,這似乎已經成了鐵律。
人不遭妒是庸才,自己如今在杭州也算是小有名氣,難免會讓一些人眼紅,特別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士子們,更是要想著法子的貶低自己了。
不然的話,不就讓自己給比了下去?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他一門心思地對付著自己麵前的食物,吃到一半時,鄰桌有個士子突然一拍桌案,大聲嚷嚷道:“那首詞確是稱得上佳作不假,但未必出自於他李謙之手!”
此言一出,本來鬧哄哄的小店瞬間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望向了那人,靜靜地等著他接下來的言論。然而此人似乎有意要吊足眾人的胃口,拋出了一句驚人之言後,就沒了下文,在諸人麵前故作深沉起來。
見他閉口不言,一名士子忍不住站了起來,朝著他拱一拱手道:“這位兄台,敢問何出此言?”
似乎很滿意於他的配合,那人笑著回了一禮,然後用一種慢悠悠的語調說道:“你們還不知道吧?就在方才,青楓詩社那邊傳出消息來,說這李謙有名無實,花了高價找人做了首好詞,之後便厚顏無恥地據為己有,為此還得了天子墨寶------”
“竟有此事!那青楓詩社的人真是這麼說的?”
“既是青楓詩社傳出來的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了,想不到咱們杭州府士林裏,竟也有這種無恥之徒------”
“倒也不盡然,我倒是覺得,或許這裏邊有些誤會,李仲卿可是咱們浙江鄉試的解首------”
“------”
眾人紛紛發表看法,有懷疑李謙的才學的,也有對這消息表示質疑的,渾然沒有發現,自己等人談論的人就在眼前。
李謙眉頭輕蹙,這種道聽途說的事情,還真有人信了。這年代造謠也太容易了吧?三兩句話就能顛倒黑白了?還是說,這個青楓詩社在士林中很有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