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源道德是規範人們行為的重要精神力量。道德源於實踐、服務實踐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我國正處於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時期,社會思想空前活躍,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不斷增強,道德觀念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道德在我國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但也出現了一些顛倒榮辱是非、混淆善惡美醜的錯誤觀念,敗壞著社會風氣,影響了社會和諧。因此,旗幟鮮明地提倡正確道德,反對錯誤道德,對保證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極為重要。胡錦濤同誌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集古今中外優秀道德成果之大成,既科學準確、簡明通俗,又兼具民族特色、時代精神,達到了先進性和廣泛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是我們進行道德建設的基本準則。大力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道德宣傳要被群眾接受,一要內容生動,二要形式活潑。采用講故事,話家常的方式,談事明理又寓教於樂,使宣傳教育貼近實踐,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會取得好的效果。《知榮明恥例話》一書,采用“例話”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從生活中擷取生動的榮辱事例、好惡典型,一例一話、一事一議,讓讀者從事例和評論中自我感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是一種容易被人接受的好形式。
本書的突出特點,是選例精當,內容涵蓋古今中外。作者從平民立場出發,選擇生活中的小事,選擇老百姓身邊的事,即使是“大人物”,也很少歌頌其豐功偉業,而是選那些看似平凡的“細節”,彰顯出其中被人忽略了的道德內涵,以小見大,使人通過小事領悟大道理,品鑒高風範,從而認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與“例”相對應的“話”,也是心平氣和地談論,娓娓道來,平淡清新,不長篇大論卻富有哲理,引經據典又通俗如話。這樣就使故事和道理融為一體,好讀好懂,給人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感受。
那麼,怎樣使讀者從“零散”的例話中形成係統的理性認識呢?作者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一方麵,在“八榮八恥”每章前麵,撰寫了一節導言,對每一“榮”“恥”的內涵、意義、要求進行係統而簡明的闡述,以便給讀者一個整體的認識;另一方麵,又對每一事例進行認真分析,特別是對接觸較少,不易被人認知,或容易被人忽視的方麵,深入挖掘其內涵,使人剝舊見新,以點見麵。比如講“以誠實守信為榮”,提出了“道歉是對誠信承諾缺失的補償”的觀點,就頗具新意。又如講“以好逸惡勞為恥”,對社會上普遍存在卻常常視而不見的“啃老族”,從道德上進行批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作者還選取了維護知識產權的事例,闡述了崇尚科學就要尊重知識產權的觀點,等等。凡此種種,俯首可拾,難以列盡。總之,一篇篇、一章章讀過去,確實感到該書既生動活潑而又充滿理性。
當然,本書尚存在不足之處,畢竟作者年輕,認識水平有限。但瑕不掩瑜,特別是書中體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和努力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作者托為寫序,瀏覽之餘,欣然命筆,蓋不藏善,樂為說項也。尚祈方家教正。
二〇〇七年七月六日於長沙市南明苑三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