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霸主誰人(1 / 3)

15年7月初,牡蠣港。

窩車則灣的海岸地貌以波拉克河入海口為分界線,由於波拉克河和維爾河攜帶的泥沙和海流方向,從南岸的薩格森往西去沿岸淤積地勢平緩,直至海灣進出口一帶的豁口灣和布尤恩角,大半個切爾貝克半島的北側岸線多為泥沙、石礫堆積成的潮灘。而河口以東,自岑達爾海岬開始,沿岸則是截然不同的蜿蜒和高聳。東灣北側,是作為卡拉克裏亞地區西半部分的卡拉克半島,其臨海的南、北、西三麵盡是岩礁、斷崖和海階,隻在西南的貝爾洛克角、中段北部的歐達桑和東南的窩車則三地有淺灘,牡蠣港所在的費爾辰礁灣出口正好與窩車則港隔海相望。

因為海水的侵蝕,港灣內暗礁遍布,裂隙、洞穴亦是隨處可見,為這座以走私窩點著稱於周邊的聚落在海陸兩端都提供了可以憑依的險。碼頭隱藏在懸崖之下的地峽裏,潮水上漲淹沒灘頭後便可直通大海,內裏經一條狹長的裂隙通往崖上的聚落區域,整個山體不過是亂石嶺西側的一部分。而崖下海蝕洞眾多,高低錯落內部又多有相連,大潮以外的時間臨時用作存貨、住人也不成問題。海上進不來大船,陸上易守難攻,對眼紅走私貿易利潤的周邊領主來,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被動的合作方式來分上些許薄利。

上旬過半,連續的陰雨過後空終於放晴,一直延伸到崖頂的階狀石台上,棲息著大量海鳥,而海麵以下部分的孔隙則是魚、蝦、蟹、貝的庇護所。成群出動的鵜鶘可謂是藝高膽大,鎖定目標後接連從高空如利箭般紮入水中合作驅趕、捕獵魚群,有經驗的水手會以此為參照來記憶灣內的暗礁方位,不過這種情形隻存在於夏季這幾個月,入秋前這些大嘴怪就會飛往烏克斯河源頭上遊的濕地。

陸上聚落內人口的生存完全依附於走私者們,從青石卡山道北側的岔路口到牡蠣港,這片隙地是岑達爾、費爾辰和依斯摩羅拉三塊領地間的爭議地帶,最不缺的就是來自周邊的逃亡人口。聚落裏的一切都是為走私者服務而存在,市肆雖然簡陋吃喝玩樂的去處卻應有盡有,傭兵、雇工、苦力、奴隸……形形色色的人為了糊口在此謀生,從早到晚熙熙攘攘,活力遠勝尋常的村鎮。

海邊早晚都有清風吹拂,雨後初晴的地麵看似迅速幹燥,內裏卻仍是泥濘,亂石嶺上下來的溪流一路上越淌越窄,在到達牡蠣港前便全數滲入地下。不過沿途大不一的水窪子裏,卻是別有洞,各自生機盎然,來的路上令從未離家這麼遠的約瑟芬不時嘖嘖稱奇。由於消息的不對等,她尚不清楚拉蒙與海寇的真實關係,隻把其當做未婚夫阿拉西斯二世所委托進行贖還的代理人,頂多是因為一些見不得光的生意而人脈廣泛罷了。換言之,她對拉蒙有基本的信任,但也存在應有的防備,因為她無論怎麼想,都不認為她那尚未履行的婚約有超過兩萬第納爾的價值。

金字塔形的封建製度中,芬拉德家族勉強算是第二梯隊,但實力上跟真正的大諸侯根本沒法比,名義上是一郡之主,可刨去封臣後直轄領地也就相當於數個騎士領。得益於領地臨近波拉克河入海口的優勢,繁榮的商業活動為領地內脆弱的農經濟注入活力,使原本受水患波及而不穩定的生產模式能夠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芬拉德的失地農民並非隻有接受租佃向農奴轉變這一條路可走,還可以通過從事手工業轉變為集鎮人口,但隨著海寇逐年擴大的劫掠範圍,戰爭導致的動蕩使這種模式難以為繼。

簡單來,就是芬拉德家族徹底破產了,城堡陷落家底被洗劫一空,最為親信的部眾、徒附在守城和被掠奪時損失慘重,而勒索不到贖金的貴族對海寇來毫無價值。約瑟芬麵臨著從富裕貴族一下子跌落到社會最底層的處境,隨時可能被海寇當做女奴發賣掉,是朝不保夕也不為過,這種情形下她那從一出生就背負的婚約卻在最後關頭成為救命稻草,曾經的不滿和抵觸在得知阿拉西斯二世承諾支付贖金的那一刻轉變為感激、驚訝、崇拜以及負擔。未婚夫的財大氣粗不免讓約瑟芬有些膨脹,開始以禪達的女主人自居,但冷靜下來後心中卻毫無底氣,十六年的人生閱曆告訴她,這筆贖金對她個人來一輩子都不可能攢的出。

心事的存在使得約瑟芬近來總是神思恍惚,落在一旁的弗萊特眼中,便呈現為時不時一個人發呆的掉線狀態。而在得知他來自禪達後,女孩便將其視作跟班,更不時以老板娘口氣旁敲側擊的詢問禪達近況。約瑟芬從接受的教育就是怎樣成為一個合格的城堡女主人,如何與人交際對她來菜一碟,幾句話接觸下來便察覺到弗萊特對海寇的厭惡、對她的欣賞和不喜,因此將其判定為眼下能夠暫時信賴之人。

隨著贖金在禪達按照當地的貨幣價值被折算成物資陸續交付給海寇,作為人質的約瑟芬已經無足輕重,一樁尚未履行的婚約絕對不值得阿拉西斯二世如此破費,其真正目的無非是展現實力以及信譽。這就好比阿拉西斯二世花高價在慈善拍賣上買了個擺件,東西本身平平無奇並不值錢,真正的價值體現在買的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