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明確構築健康的四大基石,掌握食譜、營養配餐的概念,了解營養配餐的係統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能指導不同人群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能在日常生活中對不良習慣進行糾正。對營養配餐形成完整的認識體係,並掌握學習方法。
關鍵概念:健康基石、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食譜、營養配餐、遺傳性疾病、家族性疾病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帶給人們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導致了人類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而且精神壓力加大、身體活動明顯減少,同時受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新的健康問題。另外,與吸煙、酗酒、缺乏體力活動、膳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高脂血、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等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生活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危險因素。倡導平衡膳食與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的意識和能力,成為從事營養及食品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公眾營養教育成為迫在眉睫的全民必修課。
健康問題是每一個人長期麵臨的問題。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人們常說,糊塗的人透支健康,聰明的人投資健康。但是健康從哪裏來?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髒健康會議就發布了維多利亞宣言,提出遵循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四項原則,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經過長期的研究認為,“人的健康長壽有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條件,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自然環境,而60%取決於其生活方式。”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是構築健康的四大基石。
(一)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與否,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合理膳食應包括三方麵的內容:一是通過膳食調配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即膳食能夠滿足身體所需的能量和營養素,各種營養素數量充足、種類齊全、比例適宜,並合理分配於三餐之中。自然界中沒有一種天然食物能滿足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因此需要將多種食物合理地搭配,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二是合理烹調,使食物具有適當的色、香、味,充分考慮個人的飲食習慣,盡量減少烹調對食物營養成分的破壞。三是保證食品的安全。常言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以人為本,健康第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個人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是人們患病的重要原因。如高血壓、冠心病、血脂異常、動脈粥樣硬化、消化性潰瘍、糖尿病、痛風等多種威脅人們健康的嚴重疾病來自不良的飲食習慣。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
關於生活方式的研究,在國內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從不同的角度給生活方式下的定義多達幾十種。但按其基本含義來分析無外乎有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生活方式是指人類的全部活動方式,包括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方式等。狹義的生活方式則專指消費、閑暇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於健康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表現為生活規律(勞逸結合、起居有常、保證睡眠),無不良嗜好,講求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衛生,生病及時就醫、適量運動等。其中適量運動最為重要。
運動與健康的關係極其重要。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使心髒收縮時間縮短,心髒搏出的增多,心髒跳動次數減少;增大肺活量,增加肺和組織中的氣體交換,促進二氧化碳的排出。適量的運動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這種物質能夠清除血管中沉積的脂肪和膽固醇,從而起到預防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等作用,延緩心血管係統的衰老。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神經係統的功能,增強記憶力,提高機體反應的靈活性,使老年人保持充沛的精力,提高生理自理能力和工作效率。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對寒冷、高溫等不良環境因素的適應性,提高機體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人體的消化功能,增加胃腸道的供血、促進胃腸蠕動,促進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加速各種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肌肉、韌帶和骨骼,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和骨質疏鬆,從而保持健壯的體魄,保持肌肉、皮膚的彈性以及全身運動的靈活性。總之,適量的運動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改善人體生理功能,提高精力,增強體力,防止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