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放棄僵化思維:做人做事不能過於死板(1 / 3)

我們做事情常在不自覺間被一些僵化的思維模式所束縛。思想決定行為,如果一個人的某些行為方式是必須放棄的,意味著他的某些思維方式應該首先放棄。但是,放棄身外之物易,放棄自身則難上加難,這需要在放棄的過程中有一個相對超然的處世態度。

1.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迪克是美國知名的作家與詞作家,曾經寫過不下400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此外,他還得過全美舞台劇作獎,而他的本業是在凱克唱片公司擔任助理。

迪克30歲剛出頭,就已享有諸多盛名,尤其是身處五光十色的娛樂業中,可謂到處備受矚目。但是,在迪克身上卻嗅不出誇張與狂傲。

迪克講了一個自己的事。他進入凱克的第三年,有一天覺得自己實在做不下去了,便去向老板辭職,老板一臉詫異地問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嗎?況且,你還這麼年輕。”“我想,老板一定認為我這個家夥怎麼這麼不知安分!”迪克說道。

這並不是迪克不安分的表現,而是覺得自己一直在反抗一樣東西——製式化。他觀察,很多人常把“生涯規劃”掛在嘴邊,他們把自己鎖定在一個領域中,計劃著自己20歲該做什麼、30歲該做什麼,到了40歲又該如何如何。總而言之,好像必須不停地“向上流動”,才表示自己成功。

而迪克卻從來不覺得自己要循著這種成功的軌跡走。他強調說:“我不是唱高調,但我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生命的發展。”或許是看多了娛樂圈“光鮮亮麗的外表,內在卻空虛寂寞的人”,迪克深深地感受到,成功的外在光圈不論多麼耀眼,也脆弱得不堪一擊,唯有“內在的成功”才能讓人活得更篤定踏實。

選擇繼續留在現職工作,是因為覺得自己還有一些價值可以被老板利用,但擺脫了這個角色之後,迪克相信他還有餘力去實現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創辦一間幫助現代人提升心靈的“心靈私塾”。

有朋友問迪克:“你為什麼不等到以後年紀大了,有空了,再去做這些事?”他回答:“你不覺得用年紀去計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是很可笑的嗎?因為生命是那麼無常,你根本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隻要覺得今天該做就去做吧!”

放棄得當,丟掉那些不值得帶走的包袱,才能登高遠行。

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講的:在墨西哥海岸邊,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抓到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問他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工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墨西哥漁夫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實又忙碌呢!

美國商人對他的做法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個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再買更多的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或者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製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裏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15到20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漁夫說:

一個人一生中擁有的內容太多太亂,使心思複雜,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壓力,困惑隨之增多,也就妨礙了正常的生活,也損害了自己。

如果在一生中要有所獲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雜太多,心靈裏累積的煩惱太雜亂,努力的方向也過於雜亂。這就必須簡化自己的人生。我們要經常地有所放棄,要學習經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中和內心裏的一些東西斷然放棄掉。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慣性,日常世故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為了進一步的權錢職位、風頭利益去爭奪,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繚亂,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謂的紛爭和無窮的耗費上。不僅自己的正常發展受到限製,甚至迷失自己的方向。

放棄得當,是對圍困自己的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消耗你的精力的事件的有力回擊,是對浪費你生命的敵人的掃射,是你在更大範圍去發展生存的前提。

放棄得當,是對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走的包袱,拋掉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簡潔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會更加愉快,你才可以登得高行得遠,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風景。

2.放棄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

中國古代商朝的始祖商湯,以仁慈的心,布施仁政,就連孔聖人都稱他是明君,並對他的道德備加讚賞。商湯曾在他使用的盤子上麵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這句話真正的意義,是告訴我們,應該抱著日新又新的心理去觀察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夠確切實行,自己的思想也會愈變愈新。

商湯就是把這種觀念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才會把這句話刻在他每天都使用的盤子上。在3000多年前,一切變化都遲緩的時代,就能夠有日新又新的觀念,商湯不愧為一位偉大的領導者。

時代的進步有著快慢的差異,但它時刻都在轉變中,所以說,即使昨天認為是無可挑剔的事情到了今日可能已是過時的了。在這多變的狀況中,如果以十年如一日的方式反複去做同樣的事情,一定沒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一個人應該敏銳地觀察世態的變化,同時產生新的觀念。更重要的是,要實行為了配合這種新觀念所產生的新方法;而想要有新的方法,就必須自己先有日新又新的觀念,不拘泥於過去的思想和做法。

比商湯稍晚的時代,大約是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曾說過“諸行無常”。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說過“一切萬物都在流轉,連太陽也不例外。今天的太陽已經不是昨天的太陽了”。

可見不論東方或西方的聖賢都在強調“日新又新”的觀念,更何況我們身處現在這種日新月異的時代。

美國實業家羅賓·維勒說:“我成大事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永遠做一個不向現實妥協而刻意創新的叛逆者。”羅賓·維勒的言行是一致的。我們能從羅賓·維勒的身上看到創新思維對一個人成就事業所起的作用有多麼巨大。

當短幫皮靴成為一種全美流行時尚的時候,每個從事皮靴業的商家幾乎都趨之若鶩地搶著製造短皮靴供應各個百貨商店,他們認為趕著大潮流走要省力得多。

羅賓當時經營著一家小規模皮鞋工場,隻有十幾個雇工。

他深知自己的工場規模小,要掙到大筆的錢絕非易事。自己薄弱的資本、微小的規模,根本不足以和強大的同行相抗衡。羅賓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爭取有利地位呢?他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一是著眼於皮鞋的用料。就是盡量提高鞋料成本,使自己工場的皮鞋在質量上勝人一籌。然而,這條道路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行走起來是很困難的,因為自己的產品本來就比別人少得多,成本自然就比別人高了,如果再提高成本,那麼獲利有減無增。顯然,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

二是著手皮鞋款式改革,以新領先。羅賓認為這個方法比較妥當,隻要自己能夠翻出新花樣、新款式,不斷變換、不斷創新,招招占人之先,就可以打開一條出路,如果自己設計的新款式為顧客所鍾愛,那麼利潤就會接踵而至。

經過更深入的思考,羅賓決定走第二條道路。

他立即召開了一個皮鞋款式改革會議,要求工場的十幾個工人各盡其能地設計新款式鞋樣。

為了激發工人的創新積極性,羅賓規定了一個獎勵辦法:凡是所設計的新款鞋樣被工場采用的設計者,可立即獲得1000美元的獎金;所設計的鞋樣通過改良可以被采用,設計者可獲500美元獎金;即使設計的鞋樣不能被采用,隻要其設計別出心裁,均可獲100美元獎金。

與此同時,他又建立了一個設計委員會,由5名熟練的造鞋工人任委員,每個委員每月額外支取100美元。

這樣一來,這家袖珍皮鞋工場裏,馬上掀起了一陣皮鞋款式設計熱潮,不到一個月,設計委員會就收到40多種設計草樣,采用了其中3種款式較別致的鞋樣。羅賓立即召集全體大會,給這3名設計者頒發了獎金。

羅賓的皮鞋工場根據這3種新款式來試行生產了。

第一次出品是每種新款式各製皮鞋1000雙,立即將其送往各大城市推銷。

顧客見到這些款式新穎的皮鞋,立即掀起了一陣購買熱潮。

兩星期後,羅賓的皮鞋工場收到2700多份數量龐大的訂單,這使得羅賓終日忙於出入各大百貨公司經理室大門,跟他們簽訂合約。

因為訂貨的公司多了,羅賓的皮鞋工場迅速擴大起來,3年之後,他已經擁有18間規模龐大的皮鞋工場了。

皮鞋工場增多,危機也隨之而來,做皮鞋的技工顯得供不應求了。最令羅賓頭疼的情形是別的皮鞋工場盡可能地把工資提高,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便羅賓出重資,也難以把其他工場的工人拉出來。缺乏工人對羅賓來說是一道致命的難關。因為他接到了不少訂單,如無法給買主及時供貨,這將意味著他得賠償巨額的違約損失。

羅賓憂心忡忡。他又召集18家皮鞋工場的工人開了一次會議。他始終相信,集思廣益,可以解決一切棘手的問題。

羅賓把沒有工人可雇用的難題告訴大家,要求大家各盡其力地尋找解決途徑,並且重新宣布了以前那個動腦筋有獎的辦法。

會場一片沉默,與會者都陷入思考之中,不遺餘力地想辦法。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小工舉起右手請求發言,得到羅賓的嘉許後,他站起來怯生生地說:

“羅賓先生,我以為雇請不到工人無關緊要,我們可用機器來製造皮鞋。”

羅賓還來不及表示意見,就有人嘲笑那個小工:

“孩子,用什麼機器來造鞋呀?你是不是可以造一種這樣的機器呢?”

那小工窘得滿麵通紅,惴惴不安地坐了下去。

羅賓卻走到他身邊,請他站起來,然後挽著他的手走到主席台上,朗聲說道:

“諸位,這孩子沒有說錯,雖然他還沒有造出一種造皮鞋的機器,但他這個辦法卻很重要,大有用處,隻要我們圍繞這個概念想辦法,問題定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