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俄國人自己也說:俄國擁有時間這個最好的盟友,每過一秒都在不斷加強俄羅斯大帝國的實力。還有誰叫自己無論往那個方向前進,清庭總是會如以往一如既往的退卻呢!”
俄羅斯千算萬算,都沒有想到日本這個孱頭會為了清朝和他死磕到底,尼古二世也沒有想到,這個局部戰役的失利所引發的革命,發展到最後,會送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當時中國東北是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的災難就可想而知了。工廠被炸,房屋被毀,糧食被奪,耕牛被搶,就連寺廟裏的金身菩薩,也未能幸免,在槍炮下殘破不堪。
這場在中國和朝鮮國土上進行的這場掠奪戰爭,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顯然永遠也無法計算了。史言:僅就中國東三省,“自旅順迤北,直至邊牆內外,凡屬俄日大軍經過處,大都因糧於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馬料。縱橫千裏,幾同赤地!"
”甚至連日本人辦的《盛京時報》(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認,東北人民“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
東北延綿的戰火啊!
為了這場戰爭,在東北殉葬了的人民,自然是不知道最後還是有著一位沙皇,也前來祭奠了這一場戰爭了。而英日美和俄德法這兩個奇葩的站隊選邊,日後不久也戲劇性的分道揚鑣,一邊是美日在太平洋一較高低,一邊是俄德在斯大林格勒拚的頭破血流。
但無一例外的是,無數的平民百姓,淪為了冰冷子彈下的冤魂,斯大林管風琴下的炮灰。
戰端猛於虎,這一股戰亂的戾氣,一經開啟,終於無可挽回的擴散開來。那些曾經在別人國土上肆意妄為的人們,在他們的國土上,也品嚐到了他曾經為別人所帶來的苦難。....
.
在和平的時代,意氣的愚蠢的叫囂著戰鬥的人們,是不能體會到戰爭一旦真正來臨時的殘酷。
但是在江淮一帶,是受過兵荒之苦的,當東北的求救書信像雪花一般向南方傳來。更何況江南義賑,早已聞於天下。一經官紳布告,靡不竭力集資,四出拯濟。盛懷宣更是上下奔走,但令王可夫所料不到的是,即便是於盛懷宣一直不相與的史大爺,也對盛懷宣的募捐投了大把金銀,看到局外中立的大公子,卻是去了美國。
他知道他是要建立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
話外:"中國啊和他的英文名字一樣:瓷器。這個土地和他土地上的人們,實在是經曆不起再多的苦難了。要知道中國始終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更不會發起那種無謂和莫名其妙的戰爭。也不會像舉著自由的旗幟大舉侵略他國,歪曲輿論的西方。總有一天,這個強大的中國最終會得到所有的愛好和平人士的肯定。"《上部完》
附:中國實在是遭受外國侵略太多了,不談八國聯軍,十六國聯軍。但可以說中國向來沒有侵略別的國家的傳統。
萬裏江山,我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呀。就像是中國的萬裏長城,我們所在乎的隻有自己的圍城。
所以長城也從來都是在代表著:據關而守,被動防禦。
就算是中國曆史上的,強大的,可以說是無敵艦隊——鄭和遠下西洋,那時的對外政策也是與鄰為善,帶給西方的隻是絲綢,瓷器,與茶葉,而不是所謂的槍炮了。
那麼為何西方這麼多國家還敵視中國,強調中國的威脅?
這也是讓我一直不能理解。所以我寫這篇小說的目的,是讓他們知道一個友善的中國,和他們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晦澀的苦難。告訴他,我們中國走的是和平崛起,民族自強的道路,是有擔當,有抱負的國家,不是下三濫,耍流氓的無賴國家。
還有告訴他們有那麼一小部分人戴著有色眼鏡的人,他們是多麼的固執、傲慢、偏見和愚蠢。其實十六國的元首,也包括西方所有的國家,特別是記者。他們每一個人,真的都應當到中國的四處走一走,看一看我中國萬裏富饒的國土,特別是中國的長城看看。看看友好的善良的吃苦耐勞的人民。
還有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看到長城根本代表的精神,和老百姓的最基本的美好的願景:渴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