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京營步軍駐防京城,諒那建奴有六萬鐵騎也必然是無功而返,隻不過京畿地區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他找內閣主要是想商議下,如何處理這最壞的情況,見鄭三俊這位大明常青樹仍在微眯著眼不發言,崇禎示意其發表意見。
“皇上,老臣愚見,安國伯雖年及弱冠,然卻屢建奇功,是我大明肱骨之臣,故李大人所言無錯,隻是其性格乖張,還需要時日磨煉,遼東乃邊關重地,如若有失大明危矣,是矣方大人說的也有道理。”
說完還不忘向方嶽貢以及蔣德璟拱拱手。
“但玉不琢不成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若遼東真的有失,皇上也無須擔心,京營士兵定可阻滿清於城牆之外。
據老臣所知,南方江北四鎮中,黃德功素有報國之誌,如今黃德功部已經討伐平定叛將劉超,皇上可賜其恩賞,令其速速領兵勤王。”
首輔大人兩手虛抬,垂手侃侃而談,先肯定了皇上的好,然後又賣同僚個麵子,最後提出處理方案,端得是一手好牌,打到了崇禎心坎裏。
老狐狸!方嶽貢和蔣德璟心中不約而同的暗道。
隻有李邦華沒事人一樣,見崇禎麵色有了改觀,忙招呼崇禎開新的議題。
“皇上,剛鄭大人不說江北四鎮,臣還沒想起來,朝廷養他們多年,真到了用他們的時候怎地一個不來。
黃德功不來還情有可原,其餘三鎮作何解釋?虧得劉澤清三人還有臉每月上奏疏要糧要銀子,還有那盤踞於武漢、武昌的左良玉,皇上不可不防啊,再這麼搞下去國庫吃不消!”
江北三鎮以及左良玉一直都是崇禎心中的痛,以至於近兩個月來朝臣幾不敢提。
江北四鎮是既泗州的劉澤清,廬州的高傑,揚州的劉良佐,以及淮安的黃德功,其四鎮各有兵馬三萬餘,其中以黃德功距離京城最遠,且確實是忙於平叛。
其餘三人高傑來自李自成的農民軍,據說是給李自成戴了頂綠帽子,沒辦法帶著手下跑路降了明。
高傑農民軍裏待慣了,朝廷發不起軍餉,於是就到兩邊的老劉家的地盤打秋風。
二劉也不是吃素的,為了自己的地盤,三方幾乎十日一小戰,月餘一大戰,打的不亦樂乎,接到京城勤王詔令,竟無一人派兵應詔。
隻是回複崇禎說士兵拿不到軍餉,他們調不動,諸臣們記得當時崇禎氣的把桌上祖傳的硯台給摔了個稀碎。
按說三人也不傻,本來想著大明要玩完了,三人都準備好迎接新主子了,結果京城守衛戰讓三人大跌眼鏡。
更無恥的還不僅如此,闖賊退卻後,崇禎召集三人入朝述職,三人均拖病不來,得知朝廷查處了一批貪腐官員後,三人還寫奏疏請罪,當然,請罪是假,要糧要銀子是真。
三鎮兵額合約十萬,歲需米九十萬石,銀一百萬兩。
三人之所以如此無恥大膽,當然是看重了朝廷對他們的倚重,一句話,大明沒兵了,隻有我們仨有,哦不對,身後還有一位大佬。
這位大佬叫左良玉,盤踞於武漢、武昌已經兩年,手握重兵二十萬,同樣以沒有軍餉,士兵不得調遣為由,拒絕北上勤王。
崇禎這個啞巴虧吃的當場差點暈過去,以至於後來朝臣每次提及此事,崇禎臉色馬上就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