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控製方法(2)(1 / 3)

二、成本控製的基本程序與具體方法

1.成本控製的基本程序

生產企業組織的成本控製較為典型。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製就是在產品的製造過程中,對成本形成的各種因素,按照事先擬定的標準嚴格加以監督,發現偏差就及時采取措施加以糾正,從而使生產過程中的各項資源的消耗和費用開支限在標準規定的範圍之內。成本控製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1)製定成本標準。成本標準是成本控製的準繩,成本標準首先包括成本計劃中規定的各項指標。確定這些標準的方法,大致有三種:

①計劃指標分解法,即將大指標分解為小指標。分解時,可以按部門、單位分解,也可以按不同產品和各種產品的工藝階段或零部件進行分解,若更細致一點,還可以按工序進行分解。

②預算法,即用製定預算的辦法來製定控製標準。有的企業基本上是根據季度的生產銷售計劃來製定較短期的(如月份)的費用開支預算,並把它作為成本控製的標準。采用這種方法特別要注意從實際出發來製定預算。

③定額法,即建立起定額和費用開支限額,並將這些定額和限額作為控製標準來進行控製。在企業裏,凡是能建立定額的地方,都應把定額建立起來,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等等。實行定額控製的辦法有利於成本控製的具體化和經常化。

(2)監督成本的形成。這就是根據控製標準,對成本形成的各個項目,經常地進行檢查、評比和監督。成本日常控製的主要方麵有:

①材料費用的日常控製。車間施工員和技術檢查員要監督按圖紙、工藝、工裝要求進行操作,實行首件檢查,防止成批報廢。車間設備員要按工藝規程規定的要求監督設備維修和使用情況,不合要求不能開工生產。供應部門材料員要按規定的品種、規格、材質實行限額發料,監督領料、補料、退料等製度的執行。生產調度人員要控製生產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監督期量標準的執行。車間材料費的日常控製,一般由車間材料核算員負責,它要經常收集材料,分析對比,追蹤原因,並會同有關部門和人員提出改進措施。

②工資費用的日常控製。主要是車間勞資員對生產現場的工時定額、出勤率、工時利用率、勞動組織的調整、獎金、津貼等的監督和控製。此外,生產調度人員要監督車間內部作業計劃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產、合理派工、控製窩工、停工、加班、加點等。車間勞資員(或定額員)對上述有關指標負責控製和核算,分析偏差,尋找原因。

③間接費用的日常控製。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的項目很多,發生的情況各異。有定額的按定額控製,沒有定額的按各項費用預算進行控製,如采用費用開支手冊、企業內費用券(又叫本票、企業內流通券)等形式來實行控製。各個部門、車間、班組分別由有關人員負責控製和監督,並提出改進意見。

(3)及時糾正偏差。針對成本差異發生的原因,查明責任者,分別情況,分別輕重緩急,提出改進措施,加以貫徹執行。對於重大差異項目的糾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①提出課題。從各種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課題。這些課題首先應當是那些成本降低潛力大、各方關心、可能實行的項目。提出課題的要求,包括課題的目的、內容、理由、根據和預期達到的經濟效益。

②討論和決策。課題選定以後,應發動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討論。對重大課題,可能要提出多種解決方案,然後進行各種方案的對比分析,從中選出最優方案。

③確定方案實施的方法步驟及負責執行的部門和人員。

④貫徹執行確定的方案。在執行過程中也要及時加以監督檢查。方案實現以後,還要檢查方案實現後的經濟效益,衡量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2.成本控製的幾種方法簡介

(1)作業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是在計算產品成本的同時確定了產品與成本之間具有因果聯係的結構體係。它是由諸多作業構成的鏈條,即作業鏈和各種作業所創造的價值相應形成價值鏈的一個集合。表示為: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產品設計→產品生產→營銷配送→售後服務。通過作業價值鏈的分析,能夠明確各項作業並計算最終產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業成本法的原理,“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一項作業轉移為另一項作業的過程,同時也伴隨著價值量的轉移,由此形成作業價值鏈。

根據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思想,其計算過程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直接成本費用的歸集。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其他直接費用,其計算方法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一樣。直接材料易於追溯到成本對象上,通常在生產成本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它計算的正確與否,對於產品成本的高低和成本的正確性有很大影響。

②作業的鑒定。在企業采用作業成本核算係統之前,首先要分析確定構成企業作業鏈的具體作業,這些作業受業務量而不是產出量的影響。作業的確定是作業成本信息係統成功運行的前提條件。作業的鑒定與劃分是設計作業成本核算係統的難點與重點,作業劃分得當能確保作業成本信息係統的正確度與可操作性。

③成本庫費用的歸集。在確定了企業的作業劃分之後,就需要以作業為對象,根據作業消耗資源的情況,歸集各作業發生的各種費用並把每個作業發生的費用集合分別列作一個成本庫。

④成本動因的確定。成本動因即為引起成本發生的因素。為各成本庫確定合適的成本動因,是作業成本法成本庫費用分配的關鍵。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個成本庫有幾個成本動因,有的成本動因與成本庫費用之間存在弱線性相關性,有的成本動因與成本庫費用之間存在著強線性關係:這一步的關鍵就在於為每一成本庫選擇一個與成本庫費用存在強線性關係的成本動因。

⑤成本動因費率計算。成本動因費率是指單位成本動因所引起的製造費用的數量。成本動因費率的計算用下式表示:

成本動因費率=成本庫費用/成本庫成本動因總量即R=C/D

式中R——成本庫的成本動因費率;

C——成本庫的費用;

D——成本庫的成本動因總量。

此外,在計算出成本動因費率後,要根據各產品消耗各成本庫的成本動因數量進行成本庫費用的分配,每種產品從各成本庫中分配所得的費用之和,即為每種產品的費用分配額。同時,還要進行產品成本的計算。生產產品的總成本即生產產品所發生的直接成本與製造費用之和。

總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

(2)成本差異分析。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差額稱為成本差異。當實際成本低於標準成本時,稱為有利差異,當實際成本高於標準成本時,稱為不利差異。比如,企業組織的生產成本有三個組成:工資費用、材料費用和間接費用。以下僅以工資費用為例說明:工資成本包括工時定額和標準小時工資率。如果實際工資成本超過標準工資成本,應該在員工使用工時和小時工資率中找原因。

工資成本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小時工資率)-(標準工時×標準小時工資率)

上式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工時差異和工資率差異。

工資差異=(實際工時-標準工時)×標準小時工資率

工資率差異=(實際小時工資率-標準小時工資率)×實際工時

(3)邊際貢獻,也稱臨界收益,是指單位產品的售價超過單位變動費用的餘額。在不需要負擔固定費用的情況下,邊際貢獻就是盈利。這種方法在成本控製中是有意義的。

例如某企業某種產品的生產能力為2000台,現僅有訂貨1000台,某公司需要同類型產品1

000台,定價為700元/台,而該產品的材料費用500元,人工與其他費用70元,應分攤的折舊費用60元,其他固定費用90元。合計達720元,做一台虧20元。從通行的觀點看,是不能接受這批訂貨。但用邊際貢獻來分析,折舊與其他固定費用,是可以不用新增加的,需增加的隻有材料與人工費用及其他費用,共計570元,做一台還可盈利130元,1000台可獲利13萬元,所以應該接受這批訂貨。

(4)價值工程。價值工程是以功能分析為核心,使產品或作業能達到適當的價值,即以最低的成本來實現它應具備的必要功能的一項有組織的活動。

作為一套在同樣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科學分析方法,價值分析中“價值”的概念具有特定的含義,指“評價事物(產品或作業)效益程度的尺度”。價值高說明效益大,價值低說明效益小。價值分析中用“價值”評議事物的有效程度,是以事物的效用與取得這種效果所投入資源的比值來確定的,用公式表示為:

價值=效用(功能)/投入資源(成本)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組織產品或作業的價值與功能成正比,與成本成反比,這是價值工程的基本原理。由此可引出提高產品或作業價值的幾條途徑:第一,功能不變,使成本降低。第二,成本不變,提高功能。第三,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第四,增加少量的成本,使功能大大提高。第五,功能稍有下降,成本大大下降。

運用價值工程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第一,選擇對象產品或作業。從組織中確定開展價值工程活動的產品或產業,選擇的原則是功能改進和成本降低潛力比較大的產品或作業;第二,收集信息。圍繞所選擇的對象產品或作業,收集有關資料,取得進行價值工程活動的依據、標準、對比對象;第三,功能定義。對研究對象的功能進行調查、歸類、整理,弄清各種功能及其相互關係;第四,功能成本分析。確定研究對象各功能的實際成本和目標成本;第五,功能評價。確定研究對象各功能的價值,以明確哪些產品或作業作為價值工程的正式的改進對象;第六,改進方案。提出改進方案,並對方案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