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一些人喊出這樣一句話:“生活真是太累了!”其實,生活本身並不累,它隻是按照本身的規律在運轉。說生活太累的人其實是心累。很多時候,一個人活得不幸福並不是因為幸福的條件還沒有齊備,而是因為其內心的要求太多。
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一個人如果懂得了忘懷之道,對什麼事都拿得起,放得下,所有的不快自然會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氣蓬勃的新生。
有道是:“生活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但凡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是很多。尤其是在感情上受到了欺騙,就更難做到放得下了。正因為如此,一幕幕的人間悲劇經常在我們周圍上映。
佳靜是一位美少女,她有白皙的皮膚、苗條的身段和文雅的氣質,她總是輕聲細語低頭蹙眉一說話就臉紅,很是讓人憐愛。她的氣質與瓜子臉很像我們都愛的林黛玉,於是我們叫她“黛玉”。她不反對,隻是臉更紅,語更輕,也更喜歡一個人傍晚沿著湖邊漫步。不少男同學都愛她,她收到的情書弄得我們心裏酸酸的,晚上寢室熄燈了,她總在蚊帳裏打著手電悉悉啐啐,我們猜她肯定在一遍遍地讀情書,搞得大家難以入眠。
後來,校報的主編,那個總戴著眼鏡的風流才子打動了她的芳心。他們表現得十分浪漫,在清晨湖邊的小山坡上朗誦普希金的《窗》,在傍晚的小樹林裏手拉著手漫步;在擠得滿滿的圖書館裏兩人麵對麵地坐著,時不時意味深長地對笑一下:兩人同打一把傘,共買一碗菜,隻買一套教材。這一對戀人是那麼地忘情,那麼地醒目,雖然大家不免有些嫉妒的議論,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是金童玉女,希望他們成為眷屬。
不過,一年後這位黛玉就從羞澀變成了抑鬱,公眾場合也不見了他們親密的影子,她回到宿舍就躲進蚊帳不再有動靜,夜深了還聽到她時不時發出幽幽的歎氣聲。我們猜出了原因,可沒人敢問她,大家知道她敏感而脆弱。不久我們又都看到了那位才子風流的身影,他與外語係的慧一起,打羽毛球,跳探戈,說起話來中英夾雜。大家對“才子”充滿了憤恨,跑去質問他,他做作地聳聳肩,用食指抬抬鼻梁上的眼鏡說:“我聽愛情的呼喚!”還說佳靜沒有魅力,慧才能激起他生命的熱情,氣得我們恨不得把他按在地上痛打一頓。可憐的佳靜受不了打擊,患了嚴重的失眠症,沒法上課,隻能回家休學。
畢業了,佳靜留在低一年級,在她快畢業時同學們去看她,發現她已經不太正常,她一人住一單間,表情像個受驚的兔子。又變得多了潔癖,她不讓我們坐她的床,床用塑料布蓋著,她不停地抹桌子椅子,不停地洗手,還是如以往一樣隻字不提“才子”。回去的路上,同學們都沒了言語,都感覺“黛玉”的前景很是可怕。
但沒想到佳靜最終選擇了死亡。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她跳進了冰冷的湖裏,口袋裏裝的是黛玉的“葬花詞”。
佳靜殉情這個慘烈的故事,對於我們任何人來講都是個教訓,它提醒我們,凡事都應拿得起,也得放得下。
每個人本來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為某些心理壓力漸漸形成情緒問題。有時反應暴躁,有時反應淡漠,導致心恢意冷,萬念俱灰,失去了樂觀向上的生命鬥誌。為了避免意誌消沉,必須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可以使我們隨時保持冷靜,消除心中的煩惱和不平衡情緒,讓我們在失意之餘,有機會喘一口氣。
腦子的作用,不隻是幫助我們記憶,更是幫助我們忘懷。應時時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緒,把惱人的往事放在一邊,不要讓自己被種種紛擾所困,而讓愉快的心情時時陪伴自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積極地投身於生活,才能精力充沛地去工作和學習。
樂於忘懷是一種心理平衡。老是抓住一些事情念念不忘,實際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故事裏麵的佳靜,為了一段情而葬送了如花的生命,這不值得,這樣的殉情不可取。
我們生活在現在,麵向著未來,過去的一切都被時間之水衝得一去不複返了。我們沒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間的仇怨。念念不忘,隻能被它齧食,以致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導致精神崩潰,而陷自己於更難自拔的境地。
從心理學角度看,你若是總沉浸在悲愁憎恨中,長期生活在過去的記憶裏,就會與生活脫節,就會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和心智的發展。
忘懷,它是忙碌的樹蔭,它讓我們在燥熱疲倦時,有機會休息,使活力恢複過來。你如果懂得了忘懷之道,對什麼事都拿得起,放得下,所有的不快自然會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氣蓬勃的新生。
摒棄攀比,學會自我釋放
盲目攀比隻會使自己的欲望得寸進尺,而那些欲望不僅僅扼殺我們所有的快樂、幸福,甚至還會阻礙自己的發展,奪走自己的生命。
《牛津格言》中說:“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於別人幸福的想象總是超過實際情形。”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在哀歎自己的不幸,卻對他人羨慕不已。其實這是一種羨慕盲區。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即便是那些看似風光無限的明星、名人,他們的背後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誰都沒有想到著名導演謝晉的兒子竟然智殘;美國前總統裏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不孝逆子的敲詐、虐待;戴安娜如果沒有魂斷天涯,又有多少人知道她與查爾斯王子那場“經典愛情”走得如此糟糕呢?攀比隻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本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有兩份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讓我們感覺到盲目攀比的危害及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