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培養好習慣,改造壞習慣(1 / 3)

1.良好的習慣並非天生,而是後天養成

良好的習慣是人生中重要的“鏈環”,它將伴隨欠產的理想之舟駛向彼岸,隨我們在人生之路上馳騁!

我們的自我意象和習慣是結合在一起的。其中一方改變了,另一方也會自動地改變。“習慣”(habit)一詞原來是一件衣服或一塊布。我們現在還說riding habit(騎馬服)和habiliments(服裝),這反映出習慣的真正本質。我們的習慣完全就是個性的外衣,它們不是偶然的或偶發的。我們的習慣就像衣服一樣合身。它們同我們的自我意象,同我們整個的個性模式相一致。我們有意識地、謹慎地培養新的好習慣時,自我意象就容易不適應舊的習慣,需要換上新的“款式”。

可以說習慣僅僅是我們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而不需要“思考”或“決定”的反應,是由我們的創造性機製來執行的。

我們的表現、感覺和反應足有95%是習慣性的。鋼琴家用不著“決定”該觸哪一個琴鍵。舞蹈家用不著“決定”腳往什麼地方移。他們的反應是自動的,不假思索的。同樣,我們的態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變成習慣性的。過去我們“學到”:特定的態度、感覺和思維方式是與特定的環境“相適應”的。現在,隻要麵臨我們所認為是“同樣的環境”,我們往往按照同樣的方式來思考、感覺和行動。

我們應該理解的是,這些習慣與癖好不同,隻要費費心思作個決定,再練習或“形成”新的反應或行為,習慣就能修正、改變,甚至完全扭轉。鋼琴家要加以選擇的話,可以有意識地決定按另一個琴鍵,舞蹈家可以有意識地“決定”學會一個新的舞步——而且沒有什麼苦惱。完全學會新的行為模式需要的是不停的注意和不停的練習。

你穿鞋時,習慣上不是先穿右腳就是先穿左腳。你係鞋帶時,習慣上不是把右手的鞋帶從左手的鞋背後繞過來,就是反著繞。明天早晨,你想好要先穿哪隻鞋、怎樣係鞋帶,然後,你有意識地下決心在21天裏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先穿另一隻鞋、相反的方向係鞋帶。每天早晨以特定的方式穿鞋係帶,用這種簡單的舉動提醒自己;在這一整天裏都要改變其他的習慣性思考、感覺與行為。在係鞋帶時對自己說,“今天我以一種新的、更好的方式開始。”然後,一整天內都有意識地下這樣的決心:

我要盡量精神愉快。

我對別人的感覺和行為要友善一些。

我對別人及其錯誤、失敗和過失要少苛求,多容忍。要盡可能從最好的角度來解釋他們的行動。

我要盡可能地表現得對成功有把握,覺得自己就是我所希望的個性。我要練習在“行動”和“感覺”上都像是這個新的個性。

我不讓自己的觀念給事實蒙上一層悲觀或消極的色彩。

我要練習每天至少微笑三次。

不論發生什麼情況,我的反應要盡可能地冷靜和有理智。

對於無力改變的那些悲觀的和否定的“事實”,我將完全不予理睬,拒之於頭腦之外。

對上述行為堅持練習21天,“體驗”這些步驟,看一看憂慮、負罪感或者敵意是否會消失,看一看信心是否會增強。

當然良好的習慣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我們要製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計劃一定要切合實際,既不過高,又不過低,也不追求十全十美。然後從製定計劃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實施。萬事開頭難,隻要我們有了良好的開端,並不斷地激勵自己堅持下去,就會養成守時、勤奮、講衛生、善於克服困難的好習慣。這種好習慣將使我們受益終生。

養成良好的習慣還需要我們下定決心,克服自身的惰性。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易受到惰性的影響。四五歲的小孩也會像成人那樣說:“媽媽,我不想幹。”許多人由於缺乏良好的習慣而惰性大,在學業、事業等方麵一無所成。克服惰性要求我們嚴格要求自己,戰勝自己,不給自己尋找開脫的理由,相信自己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夠達到成功的彼岸。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是世界上著名的“鐵娘子”、女強人。她曾經這樣說:“有時事務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訣實際上在於把百分之九十的生活變成習慣,這樣你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了。畢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這是習慣。”

有道是:“播種思想,收獲行動,播種行動,收獲習慣。”隻要你善於培養自己,良好的習慣就會屬於你;隻要你擁有良好的習慣,美好的人生就屬於你!

習慣能夠發出神奇的魔力,如果你培養了它,它就會造就於你。

2.要成功就必須改變壞習慣

改變壞習慣需要打開精神上的小雜屋,扔掉那些妨礙你獲得成功的因素,直到心靈上的汙垢得以清除。

成功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也許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你也承認不是別人和環境,而是你自己的所作所為使你不能獲得成功。你將不再安於生活的現狀,也不再指望一些奇跡的產生。

你已明確,正是你自己必須去幹些什麼,以便抓住獲得成功的機遇。首先,你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而這種改變也是一種挑戰,你必須放棄習慣了的一些東西,而去經受一些你所陌生的東西。湯姆·納斯克博士和蘭迪·裏德博士指出:

人們經受的許多心靈和精神上的痛苦,就如同把自己的手放在火中烤的感受一樣。火烤得你極為痛苦,使你隻想把手拿開。但令人奇怪的是,人們常常把手伸進情緒的火焰中燒烤卻不能把手抽回來。如果你感到疼這意味著你還應做些什麼。你的疼痛可能是你的最強有力的工具。

改變是艱難的。當我們被要求除去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思想和感情時,我們都會本能地加以抗拒,盡管我們也承認自己身上那些習慣是有害的。

改變不可能很快實現,它必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我們試圖在一夜之間變得成功,我們將隻會再一次麵臨失敗。改造我們自己(以及那些妨礙我們成功的事物)是我們值得慶賀的第一個成功。

你記得春日裏的大掃除嗎?你母親和祖母麵臨著清掃一個又大又舊房子的艱巨任務。這些太太們很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她們不是無計劃地隨意地扯下窗簾,或者傾倒雜物以及移動地板上的桌子,而是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打掃。她們煞費苦心地仔細查了所有家產,扔掉那些磨損壞了不必再要的東西,移動家具,擦淨腳踏板,給地板打蠟,清洗窗簾,清掃每一個小角落,直到整個房子窗明幾淨,好迎接新的春天。

你也可以采取這同樣的做法。打開你精神上的小雜屋,扔掉那些妨礙你獲得成功的因素,直到你心靈上的汙垢得以全部清除,做好了迎接成功的準備。讓我們不要再等待,從現在就開始著手“清掃”。

(1)克服因循守舊

因循守舊是你必須克服的第一個障礙。不要指望未來某個不確切的時候“情況將會好轉”,而將就著過日子。請相信我,那些轉機將永遠不會有。事物有一個可悲的趨勢,那就是它們永遠不會自我轉變。靠一個精神上的“延期計劃”過活,總是期待和希望,這是無益的,將永遠不會把你帶到某一個目的地。你可以檢測一下,看是否常常對自己說:

我希望一切都將朝最有利的方麵轉變。

我願自己能在這件或那件事上做些什麼。

你承認正用這些想法在自己周圍建立封鎖線嗎?你意識到“希望”和“祝願”這兩個詞實際上使得你什麼也不幹嗎?坐等不會給你帶來什麼,事實上,你的惰性可能引起了一種情感上的麻痹,使你不能做出一些重要的決定。

要對你自己說:“我已經明白”,並且動手幹起來。除非你去促成事物的轉變,否則,未來的情況將是依然如故。

的確,要幹,就需付出代價和擔當風險,你的努力也可能會遭到失敗;如果你避免幹任何事情,你也可免遭風險和失敗。但是,結果會怎樣呢?你避免可能的失敗,同時也就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要找出你身上因循守舊的原因,可試著問自己:

過多地依賴那些朋友嗎?過於沉湎已厭倦的職業嗎?過於依靠那些對我厭煩的親戚嗎?或者過於留戀那已不再令人滿意的住房嗎?

拒絕做任何對自己也許是一種挑戰的事情嗎?例如控製飲食,戒煙,或者選修一門大學的課程。

推遲做那些費力的或令人厭煩的事情嗎?如清掃房間,修力,修剪草坪,或者寫信。

計劃著一些令人激動的事情,但從來不實行這些計劃嗎?例如去休假,或者觀光旅遊等。

一旦麵臨困難的任務或者某個將使自己處於危險境地的場合時,便立即變得憂心忡忡嗎?

(2)學會獎勵自己

一個簡單的獎勵可以使你免於拖延。尤其是在你遇到一項很艱難的工作時,更需要如此。一開始,你要給這個工作一份難度評價。對一個艱難的工作所給的難度分數要比容易的工作的難度分數更多。假如難度超出了你的標準很多,就必須給予更多一點分數,然後再決定你所要的獎勵。

在堅持完成一次嚴格的節食運動計劃後,看場電影,晚一點兒睡,都是很好的獎勵。這份獎勵可能很簡單而且很便宜。但它對你一定要很有意義。在工作進度表上,用符號標出你的進度,讓你繼續保持工作的熱度,盡量試試一切可行的不同的獎勵方式。一定要找出一種可以幫助你停止拖延的方法,很快地你就會體驗到一種成功的樂趣。